特朗普这才猛然惊醒,中国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对手,这话一点不假,在中美经贸谈判里,中国一直留有余地,秉持“打则奉陪到底,谈也大门敞开”。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2025年2月,他刚宣誓就职,便迫不及待地签署行政令,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理由是“纠正贸易逆差”。 然而,中国迅速反击,对美国大豆、汽车等商品加征关税,直接戳中了美国经济的软肋,美国农民看着堆积如山的库存,叫苦不迭;底特律的汽车厂订单锐减,工会组织纷纷抗议。 特朗普并未善罢甘休,3月又针对中墨加协议下的中国商品再加10%关税,总关税飙升至54%,然而,中国早已不是2018年那个被动应对的对手,供应链的快速调整、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让中国外贸形势稳如泰山。 4月,特朗普气急败坏,将关税提高到145%,甚至以“芬太尼问题”为借口,试图进一步施压,然而,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华尔街交易员忙着平仓,美国消费者物价飞涨,企业成本高企。 最终在5月的谈判桌上,特朗普不得不妥协,关税一步步退回战前水平,双方签署了新的协议,这场关税战,让特朗普深刻认识到:中美经济早已深度融合,试图通过关税“脱钩”,只会伤及自身。 特朗普的另一张牌,是科技战,他试图通过限制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遏制中国的崛起,然而,中国的反击同样迅速而有力,面对美国对华为等企业的制裁,中国加强了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出口管制,直接卡住了美国科技产业的脖子。 美国企业担忧人才流失,硅谷公司公开反对特朗普的政策,认为这将削弱美国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推出了K签证计划,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尤其是STEM领域的本科生,这一举措,不仅加剧了全球人才竞争,也让美国意识到:在科技领域,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对手。 看完这场中美经贸博弈的大戏,我只想说:合作共赢,才是正道,特朗普的“觉醒”,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总算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中美两国,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技上相互依赖、彼此成就,试图通过关税战、科技战来“分割”中国,不仅行不通,还会反噬自身。 中国一直秉持着“打则奉陪到底,谈也大门敞开”的原则,展现出了大国风范,我们不怕竞争,也不惧挑战,但我们更希望的是,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更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特朗普的“觉醒”,或许只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未来的中美关系,能够更加稳定、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成果,合作共赢,才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