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产光辉战机坠毁迪拜航展!据CCTV国际时讯,2025年11月21日,阿联酋迪拜航展最后一天,印度国产“光辉”战机在飞行表演中坠毁,现场燃起浓烟。 现场视频刷爆全网时,不少网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震撼——原本该是炫技时刻的空中表演,突然变成失控下坠的惊险画面,浓烟滚滚直冲云霄,航展现场的欢呼瞬间变成惊呼。截至目前,飞行员弹射情况尚未有官方明确通报,安全状况仍待进一步确认,万幸的是事故未造成地面人员伤亡,但这架被印度寄予厚望的“国产骄傲”,最终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谢幕”,实在让人唏嘘。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款LCA“光辉”战机,可是印度军工史上最“长寿”的项目之一。1983年就正式立项,目标是打造一款纯国产先进轻型战斗机,摆脱对国外装备的依赖。结果这一研发就是40多年,从青丝熬到白发的不仅是工程师,还有当初满怀期待的印度民众。2016年正式服役至今已近10年,印度媒体曾吹成“亚洲顶尖战机”,可现实很快打脸——印度审计部门报告明确指出,该机“多项性能不达标,妥善率偏低”,发动机故障、航电系统不稳定等问题频发,2024年3月还在印度本土训练中发生了服役以来的首次坠毁事故,当时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 。 更讽刺的是,这次迪拜航展,印度本来是带着“卖货”的目的去的。这些年印度一直想在国际军贸市场分一杯羹,“光辉”战机更是被当成主打产品,先后参加过巴黎航展、新加坡航展等多个国际展会,花了不少钱做宣传,号称“性价比远超中国歼-10”“可媲美美国F-16”。可这次航展上,该机先是曝出机身滴落液体的争议事件,地勤人员用购物袋承接的画面引发全网热议,印方解释是“环境控制系统的冷凝水”,但专业分析指出其排水系统设计和地勤管理存在明显不足;如今又直接坠毁,相当于在全世界面前给自家产品贴了个“质量堪忧”的标签。有军迷调侃:“这哪里是推销战机,分明是给国际军贸市场做反面教材。” 印度军工的“不靠谱”,其实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之前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1999年开工到2022年服役,建造周期长达23年,期间三次下水才勉强完成海试,海试时还曝出动力系统故障;国产“阿琼”坦克1974年立项,研发超50年,因超重无法适应印度大部分桥梁、可靠性极差等问题,最终只生产了百余辆就基本停滞;就连导弹试射,都曾出现过发射后偏离目标数百公里的尴尬情况。为什么印度国产装备总是问题不断?核心原因就是“眼高手低”——目标定得天花乱坠,一会儿要纯国产,一会儿要世界顶尖,可工业基础跟不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整合能力又差,最后只能搞出“四不像”的产品。 就说“光辉”战机,号称“国产”,实际约40%的核心部件都靠进口:发动机是美国的F404系列,雷达来自以色列,弹射座椅购自英国,导弹引自法国,本质就是个“万国牌拼装货”。可它的价格却贵得离谱,单价高达7000万至8000万美元,再加一点就能买美国F-35A隐身战机,相当于花超级跑车的钱,买了辆安全性堪忧的“三蹦子”。 这次“光辉”战机坠毁,对印度来说损失可不止一架飞机那么简单。国际军贸市场的信任度一旦崩塌,再想重建可就难了。本来有几个东南亚国家还对“光辉”战机有点兴趣,现在出了这档子事,估计都会打退堂鼓。更重要的是,这会进一步打击印度国内对国产军工的信心,毕竟纳税人的钱花了几十亿,最后造出的却是一架“易碎品”。 其实印度的军工困境,本质上是急功近利的必然结果。军工产业讲究的是厚积薄发,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不是靠喊口号、吹牛皮就能成的。中国军工从模仿到创新,用了几十年时间才走到今天,每一款装备的列装都是无数次试验、无数次改进的结果。而印度总想走“捷径”,既要快速出成果,又要追求“世界领先”,忽视了自身工业基础的短板,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却缺乏系统整合能力,最后只能一次次在国际上闹笑话。 如今,坠毁的战机已经化为灰烬,但印度军工的问题却不会随之消失。这次迪拜航展的“惊魂一刻”,会不会成为印度军工反思的契机?还是说,他们会继续沉浸在“世界大国”的迷梦中,重复过去的错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