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最后为什么不反了雍正?作为大西北的封疆大吏,年羹尧拥有23万精锐部队,几乎比雍正的八旗兵一半还多。如果造反,凭年羹尧的军事才能,就算不能推翻雍正,自保应该没问题。再说那时清朝面临的问题也不小,远有俄罗斯虎视眈眈。近有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如果年羹尧不灭了罗卜藏丹津,而是双方联手,雍正绝无可能剿灭。 为什么不干脆反了雍正呢?毕竟那时候清朝西北边疆乱成一锅粥,年羹尧作为抚远大将军,管着川陕甘宁的军政大权,部队号称二十多万,装备齐全,战斗经验丰富。雍正刚上台,八旗主力也就十五六万分散在京师和各地,半数都不到年羹尧那边的规模。要是年羹尧真有心起事,凭他打罗卜藏丹津叛乱时那股狠劲儿,自保绝对不成问题,甚至还能搅得京城鸡飞狗跳。可事实是他没反,到最后还被雍正收拾得干干净净。 年羹尧不是白丁出身,父亲年遐龄从康熙朝的低级文官干起,一路熬到湖广巡抚,家族根基在汉军镶黄旗,算得上清廷的世家。年羹尧自己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起步在刑部礼部搞文案,后来调到西北当陕西巡抚、四川总督,康熙帝看他办事牢靠,赏识有加。雍正一登基,就把年羹尧当心腹使,雍正二年封他抚远大将军,统领绿营主力平青海之乱。那场叛乱是雍正元年十月爆发的,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联合塔尔寺郭隆寺的喇嘛势力,起兵攻西宁,烧杀抢掠,牵动整个西北。年羹尧带兵五万多实际作战,主力是岳钟琪的川军一万出头,几个月就把叛军八万赶到伊犁,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那儿求援。清军这边花了五十万两银子军饷,国库差点见底,年羹尧立下大功,雍正赏他一等公、黄马褂、双眼孔雀翎,还把妹妹年氏封为贵人,进一步绑紧了关系。 部队规模这块,标题里说二十三万没错,但得说清楚,这不是纯野战军,而是包括地方绿营、后勤辎重的总兵力。实际能拉上战场的也就三四万,八旗那边京师常备十万左右,但雍正时期八旗子弟多是养尊处优,战斗力不如绿营精锐。年羹尧的兵马多是川陕汉人部队,长期镇边,纪律严明,火器炮队也建得不错。要是他反了,雍正得从江南抽银子、从直隶调八旗,路途遥远,耗时至少半年,西北门户大开,自保是真没问题。 可外部环境更糟,清朝那会儿西北像个火药桶。罗卜藏丹津叛乱刚平,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就跳出来搅局,他收留叛军头目,还派兵骚扰边境,雍正得赶紧派傅尔丹去黑水河对峙。联手这事儿,从史料看没啥迹象,年羹尧是清廷的铁杆,罗卜藏丹津也只是想自立为王,没证据显示两人有勾结。要是真联手,叛军八万加年羹尧三万野战兵,雍正的援军赶到前就能占了西宁兰州,切断京师粮道,清廷收拾不下了。雍正二年平叛后,西北余党还在,部落间怨气大,年羹尧要是倒戈,准噶尔铁定跟进,雍正的西北梦就碎了。 再说俄罗斯那边,雍正朝的边境压力不小。康熙晚年尼布楚条约定下外东北界,但俄罗斯人野心大,总想南下蒙古。雍正三年,沙俄趁青海乱局,派使臣萨瓦·拉格林斯基来京谈判,背后是军事施压,他们在托博尔斯克调兵两万,修边境堡垒,还收买蒙古王公闹事。清廷忙着平叛,没空打仗,雍正只好让步,1727年布连斯奇条约重申旧界,但俄罗斯实际占了贝加尔湖以东十万平方公里,准噶尔那边也给他们钻了空子。雍正六年恰克图条约,更是把贸易口岸固定,俄罗斯商队源源不断进来,情报银子两手抓。年羹尧管西北,要是反了,俄罗斯准跟风,从北边夹击,雍正的八旗主力分身乏术,清朝三分之一边疆就丢了。 那年羹尧为什么不反呢?说白了,他自己没那胆子,也没那必要。先是家底太重。年家三代人都在朝为官,父亲年遐龄退休享清福,弟弟年希尧管户部银库,长子年富在京师混官场,妹妹年氏是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宫里地位稳。反了等于全家陪葬,锦衣卫一夜抄家,斧钺加身,年遐龄七十多岁老头子也得流放。年羹尧早年帮雍正拉票,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继位,他是头号功臣,雍正亲笔诏书叫他“股肱之臣”,这恩宠让他觉得铁板钉钉。 其次,他太自傲了。平叛后,年羹尧进京述职,地方官跪街迎接,朝堂上直呼皇帝“四爷”旧称,奏折里僭越用词,军中私吞军饷,提拔亲信结党。雍正起初忍着,赏赐不断,但年羹尧不识趣,拖着不交兵权,西北战事明明结束了,他还屯兵兰州,粮草堆山,摆明想当土皇帝。史书上说他贪墨九十二条罪,从欺君到虐民,件件实锤。雍正二年底,就开始查他属下,雍正三年列罪状,革职逮京,年羹尧还上书辩解,以为旧情能救命。 最要命的是他低估了雍正。雍正这人铁腕,杀隆科多、年羹尧、诺敏都是心狠手辣,年羹尧以为自己是小舅子,能例外。结果雍正二年他就试探,派密使监视,雍正三年九月在杭州拿人,铁链锁京师大牢。年羹尧到死都没低头,自尽前还求宽待家人。雍正准他自尽,没全家抄斩,但儿子年富斩首,其他成年子发配宁古塔,幼子流广西云南,妻子遣返娘家,田产银子全没收。抄家时发现家产巨万,七个字“天生我材必有用”气得雍正吐血,可见他平时多嚣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