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以色列想买几门加农炮,加拿大漫天要价200万美元。以色列认为太贵,找到富商布朗夫曼从中斡旋,布朗夫曼和加拿大官方谈判,压价到100万美元。布朗夫曼很兴奋地问以色列的负责人:“谁来付钱?”对方答:“当然是你啊!” 1953年,离建国才5年,以色列的代表跑去加拿大,想买几门二手加农炮。 那会儿的以色列,穷得叮当响,周围强敌环伺,随时可能被灭国,急需武器保命。 加拿大一看,这不来“冤大头”了么,张口就要200万美元。 以色列人傻眼了,太贵了。他们立马想到了一个人——加拿大犹太裔的酒业大亨,塞缪尔布朗夫曼。 布朗夫曼一听“老家”有难,二话不说,利用自己的人脉跑去跟加拿大官方谈判。 一通操作猛如虎,他硬是把价格砍到了100万美元。 布朗夫曼兴奋地跑回去找以色列人报喜:“兄弟,搞定了!100万!谁来付钱?” 以色列负责人一脸平静地看着他,说:“当然是你啊!” 布朗夫曼当场懵了,但他最后还真就掏了这笔钱。 这个故事你品,你细品。 这里面有以色列的绝境求生,有他的精明算计,有他的“厚脸皮”,更重要的,有他最强大的底牌——遍布全球、愿意为他掏钱掏心的犹太富商。 这就是以色列。一个从诞生之初就没“安全感”的国家,一个为了活下去无所不用其极的国家。 1948年5月14日建国,第二天,周边五个阿拉伯国家就打过来了。 换别的国家,可能开局就“G G”了。 但以色列硬是扛住了,还打赢了五次中东战争。 靠什么?靠的就是1953年那个故事里的逻辑:自己玩命 + 别人出钱出技术。 几十年过去,这个逻辑变了吗? 一点没变,只是升级了。 当年他们找布朗夫曼要钱买炮,现在,他们把自己变成了“炮”本身。 以色列的国土,超过60%是沙漠,人均可耕地只有0.7亩,比咱们还少。 这种地方,放别的国家早“躺平”了,靠进口粮食过日子。 以色列不干。 他们硬是在沙漠里种出了花。 他们发明了滴灌技术,把水直接送到作物根上,一滴都不浪费。 他们搞海水淡化,全国70%的饮用水是“造”出来的。 甚至还有公司能从空气里“榨水”喝。 结果就是,占总人口不到5%的农民,不但养活了全国人,还大量出口农产品去欧洲挣外汇。 你再看科技。 以色列这个弹丸小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比整个欧洲加起来还多。 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都把美国以外的首家研发中心设在了以色列。 这片地方,叫“中东硅谷”。 为什么? 因为以色列全民皆兵。 常备军20万,预备役50万。一个不到1千万人口的国家,随时能拉起一支70万的军队。 他们的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是打通的。 今天你在部队里研发导弹拦截,明天退役了,你就用这个算法去搞金融反欺诈。 拉斐尔公司研发了“铁穹”,也研发了能治病的AI实验室。 这种“军民两用”的模式,让以色列的创新像打了鸡血一样。 说白了,以色列把整个国家都当成了一个“创业公司”。 这个公司的CEO,就是总理; 它的产品,就是“安全”;它的Slogan,就是“活下去”。 但现在,这个“创业公司”也遇到了大麻烦。 这个麻烦,比当年的加农炮、比周边的阿拉伯国家,都棘手。 麻烦出在内部。 你以为以色列都是犹太人,铁板一块? 错。 以色列境内,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阿拉伯人,他们的生育率远高于犹太人。 而在犹太人内部,分歧更大。 有一派叫“哈瑞迪”,就是你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穿黑西装、戴黑礼帽、留着大胡子的极端正统派。 这帮人,占了总人口的10%以上,而且增长飞快。 他们认为,犹太复国这事,得等“弥赛亚”来了才能干,现在的人为建国,是“渎神”。 所以,他们不承认国家、不服兵役、不工作、不纳税。 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研究宗教经典和生孩子。 没错,国家还给他们发补贴,让他们“安心”生。 普通以色列家庭生两三个,他们平均生七八个。 现在问题来了。 以色列这个“创业公司”能活到今天,靠的是“基布兹”里那些能打仗能种地的老兵,靠的是“硅谷”里那些能写代码能搞军工的工程师。 这些人,是当年买加农炮的“后代”。 而“哈瑞迪”,是当年那个“被要钱”的布朗夫曼…不,他们连布朗夫曼都不如,他们是那个只管祈祷,还反过来要国家养着的群体。 一个国家,一部分人在996搞科研、扛枪保家卫国;另一部分人在“007”读经、生孩子,还骂996的人“渎神”。 这,就是2025年的以色列。 比缺水、缺土地、缺武器更可怕的,是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正在被内部撕裂。 1953年,布朗夫曼最后还是付了钱,因为大家有共同的“活下去”的梦想。 70多年后,当“谁来付钱”和“谁来当兵”的问题,在以色列内部都达不成共识时,这艘“沙漠航母”还能开多远? 当年的加农炮,是100万美元的明码标价; 而今天这个内部难题,是无价,也无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