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JD 万斯今天(北京时间11月21日)谈论俄乌关系:“你们为什么不停止互相残杀,开始互相交易呢?为什么他们不进行一些商业往来,在两国之间旅行,进行一些文化交流呢?”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从来都不是和平使者,而是彻头彻尾的拱火者。从怂恿乌克兰加入北约,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到2012至2014年公然宣称“要帮助乌克兰打败俄罗斯人”,美国一直在背后推波助澜,将俄乌拖入冲突深渊。如今冲突升级、局势胶着,美国却轻描淡写地呼吁“和睦相处”,仿佛之前种种行径与己无关。这种“事前煽风点火,事后装无辜劝和”的做派,不过是为了掩盖其地缘政治野心,逃避自身责任,实在是虚伪又可笑。 要理解这种违和感,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到更早之前。故事的脉络并非始于2022年的炮火,甚至也不仅仅是2014年的克里米亚。 一个关键的节点,是2008年的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在那次会议上,北约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你们未来将成为我们的一员。 这个承诺在当时看来,或许像是给渴望融入西方的乌克兰画下的一张大饼,但在俄罗斯眼中,这无异于将一把尖刀抵在了自己的战略咽喉上。 一个历史上与自己渊源极深、边界线漫长的邻国,即将加入一个以自己为对手的军事联盟,这其中的地缘政治风险,恐怕任何国家都无法坐视不理。这并非为后来的行为辩护,而是试图理解,万斯口中“互相交易”的和平氛围,是从哪一个时刻开始被侵蚀的。 时间来到2014年,乌克兰的广场革命将局势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在那场席卷基辅的抗议浪潮中,我们能看到一些非常耐人寻味的画面。 时任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亲自登上基辅独立广场的舞台,对人群高喊“你们正在实现一个伟大的事业”,并与后来被证明有极右翼背景的领导人并肩而立。 更具戏剧性的是,那段被泄露出来的电话录音,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的维多利亚·纽兰在电话里与驻乌大使详细商讨着乌克兰未来政府的人选安排,甚至用一句粗口表达了对欧盟调解效率的不满。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支持民主”了,而是近乎赤裸裸的幕后操盘。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更迭,其核心内阁成员的构成,竟然由另一个大国的官员在万里之外敲定,这很难让人相信美国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角色。 在随后的八年里,顿巴斯地区的火药味从未消散。明斯克协议一度为和平带来了曙光,但协议的执行过程却充满了曲折与反复。 俄罗斯指责乌克兰和美国根本没有诚意履行协议中关于给予顿巴斯地区特殊地位的条款,而只是在利用停火期整军备武。这八年时间里,来自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军事顾问源源不断地进入乌克兰。 五角大楼下属的“全球和平行动倡议”等项目,为乌克兰军队提供了大量的训练,从战术指挥到单兵技能,几乎全方位地按照北约标准进行改造。 可以说,在2022年全面冲突爆发之前,乌克兰军队的“北约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究竟是帮助一个主权国家保卫自己,还是在为一场更大规模的冲突做准备,答案似乎变得模糊起来。 如今,当战火已经让无数人流离失所,当经济被制裁的重锤砸得千疮百孔,万斯副总统却轻描淡写地提出了“互相交易”和“文化交流”的建议。 这番话听起来多么耳熟,因为在冲突爆发前,俄乌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商业联系和文化纽带。俄罗斯是乌克兰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和市场,两国的民众可以自由往来,共享着相似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人物。 正是这些政治上的操弄和安全上的挤压,一步步斩断了这些联系,将两个兄弟民族推向了兵戎相见的境地。 现在,在亲手推动了这一切之后,却又回过头来怀念曾经的美好,这种“马后炮”式的和平倡议,究竟是出于真诚的悔悟,还是为了掩盖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当一个大国,一边向冲突的一方输送着足以改变战局的武器,一边又高喊着“为什么不和平”时,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悖论。 这种将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简化为邻里纠纷的口吻,或许能迷惑一些不了解前因后果的人,但历史的细节不会说谎。 从北约东扩的步步紧逼,到基辅街头的直接干预,再到长达八年的军事武装,每一步都清晰地指向一个方向。 那么,万斯的这番话,究竟是天真,还是一种更高明的政治表演?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用户15xxx90
只怪乌国弱民贫,也只怪乌无战略远见。全怪乌自己,因为敌人是残酷的。弱肉强食之世界强理永不可变,历史规律也!故吾国要不断改革发展,永远坚定地打造世界强大的,和平的共和国,有实力才存在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