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了?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这一表态并非孤立的政治宣示,而是11月13日柏林商业会议上的明确政策信号。在这场汇聚工业界与政界人士的论坛上,默茨不仅重申6G建设“彻底排除中国供应商”,更直言计划在5G网络中“尽可能用本土部件替换现有组件”——这番话迅速登上欧洲主流媒体头条,标志着德国对华科技政策从5G时代的“谨慎包容”向6G时代的“全面封锁”升级。 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德国国内长达数年的纠结。联邦议院前一日刚通过新法,授权内政部封锁“高风险供应商”,覆盖领域从电信延伸至能源、交通;而就在三个月前,经济部长哈贝克还公开主张“保留多元技术选项”,警告“仓促转向将付出沉重代价”。这种分歧折射出深层矛盾:安全部门15年来未发现华为设备“后门”证据,却反复强调“数据主权风险”;工业协会则拿出测算报告——全面替换现有组件成本将达20亿欧元,相当于德意志电信去年本土投资的四分之一。 德国与中国的科技合作曾是欧洲经济的亮眼注脚。5G部署阶段,华为和中兴设备占据德国电信基础设施的显著份额:德意志电信无线接入网三分之二依赖此类组件,沃达丰超半数基站采用相同配置,全国8万余个通信站点近半数安装中国技术产品。这种深度绑定保障了数据传输效率,也为今日的政策转向埋下伏笔。 其他欧洲国家的前车之鉴并未让德国完全规避摇摆。英国2023年初强制2027年前拆除所有中国5G部件,已导致网络中断率上升40%,工程延期两年;瑞典2020年封禁华为后,本土企业爱立信在中国市场份额从11%跌至2%,产业链反噬效应凸显。德国虽长期观察这些案例,却在“安全优先”与“经济务实”间反复拉锯——直到默茨的保守派势力将舆论推向“数字主权”叙事。 全球科技博弈的加剧,为这场转向提供了外部推力。美国主导的“6G联盟”与中国“IMT-2030推进组”在标准制定上角力,中国企业已持有6G必要专利42.3%,华为一家的专利数量便超过欧洲企业总和。德国本土厂商专利份额不足5%,绕开中国技术意味着要么支付高额授权费,要么采用效率更低的替代方案。欧盟最新报告显示,中国6G专利申报量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技术壁垒难以轻易逾越。 企业界的担忧正在转化为具体成本测算。德意志电信内部文件估算,替换5G核心网需5年时间、11亿欧元投入,占其年度本土投资的四分之一;沃达丰实验室测试显示,信号覆盖质量可能下降10%。汽车业的警告更为直接:中国市场贡献德国车企全球销量近40%,技术摩擦若波及芯片供应,电动车产业将首当其冲——要知道,中国在汽车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超过35%。 默茨的立场虽获保守派支持,却遭工业界公开质疑。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鲁斯沃姆直言:“将单一国家技术排除在外,等于自断技术进步的臂膀。”这种质疑并非偶然:中国不仅是技术供应方,更是德国化工、机械等支柱产业的重要市场——2024年德国对华投资达57亿欧元,其中汽车业占比75%。金融部长克林贝イル本周率银行代表团访华谈贸易合作,更凸显政策层面的矛盾性。 从长远看,6G禁令可能加剧全球数字基础设施阵营化。发达国家划设技术边界,发展中国家将陷入“昂贵西方方案”与“性价比中国技术”的选择困境,6G“万物智联”的普惠愿景或将因碎片化而延迟。德国安全局前局长施密特的观点值得深思:“15年未发现安全漏洞,却因‘潜在风险’全面封锁,这种决策逻辑更像是地缘政治表态,而非技术理性选择。” 或许,比“彻底排除”更务实的路径是“可控互信”。通过代码开源、联合测试、第三方审计等机制构建透明框架,在开放中筑牢安全屏障,方能避免在技术竞争中自断臂膀。毕竟,网络建设的本质是连接进步,而非制造隔阂——德国若能在开放与安全间找到平衡,或许能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