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希望中日一战,印度希望中日一战,委内瑞拉希望中日一战,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希望中日一战,日本右翼分子希望中日一战,甚至中国部分老百姓希望中日一战。这绝不是夸张,如今不管是明里暗里的对手,还是名义上的朋友,就连我们自己国家的部分民意,都或多或少揣着让中日开战的心思。 你以为没人盼中日打架?错了,盼的多了去了。 有意思的是,站着看热闹的那群人,既有本就和我们不对付的“老熟人”,也有打着“朋友”旗号的“笑面虎”,更有一小撮自己人,动不动就鼓吹“打一仗把日本打服”。 亚太这盘棋越下越复杂,棋手越来越多,美国坐在棋盘外,不动声色地布局,嘴上说的是和平,心里装的却是“制衡”二字。 拜登虽然走了,但特朗普又回来了,美国对中日关系的态度依旧没变,还是那套“你们吵我高兴、你们打我赚钱”的戏码。 美国现在不直接推人下水,它更擅长的是放烟雾弹,一边打着“印太战略”的旗号拉帮结派,一边在中日之间挑拨是非,嘴上说中立,实则最怕的就是中日握手言和。 对美国来说,最好是中国拖住日本,日本牵制中国,两个国家都别腾出手来抢它的风头,至于战争会不会爆,美国可不在乎,它只看谁能帮它挡子弹、谁能让它的军火多卖点。 别以为日本是被动挨打的一方,它国内的右翼势力,这些年可没闲着。 他们心里有个算盘:制造点紧张局势,好让民众支持修宪,顺便把军队“合法化”这事儿推进一步。 日本右翼最擅长的,就是拿“中国威胁论”当工具,一方面制造焦虑,一方面推动军费增长,再把这套逻辑包装成“保卫国家安全”的正义之举。 他们不是不知道战争的代价,而是太明白:不制造点“敌人”,他们那点政治主张就没人买账。 中国这边,也不乏一些极端声音,有人觉得“早晚要打一仗”,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喊着“打一仗出出气”,但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怕是一个都不会这么轻松说出口。 情绪这东西,容易被点燃,却很难收场,尤其是民族主义,一旦过了头,就容易被某些人拿来当工具,你以为是在表达爱国,其实是在帮别人递刀。 而日本那边也差不多,不少民众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焦虑,媒体渲染得多了,自然容易形成集体焦虑,一旦情绪被操控,理性就很难回来。 别忘了,甲午战争的教训还没过去多久,当年中日一战,谁是真赢家?日本赢了战场,却陷入了军国主义的深渊,最终被美国用两颗原子弹打醒,而中国输了战争,丢了尊严,吃了几十年苦头。 今天的背景虽然不同,但逻辑却惊人地相似,如果再有人幻想通过战争解决中日问题,那就是在拿历史开玩笑。 亚太本该是全球增长的引擎,不应该变成火药桶,中日两国加起来占全球经济的近三分之一,一旦擦枪走火,结果是全球市场剧烈震荡,区域秩序全面倒退,谁也别想置身事外。 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发展,这不是口号,而是现实选择,日本如果还想继续当亚洲强国,就得认清一个现实:和平共处比擦枪走火更有意义,两国民间交流才是缓和情绪的正道,靠军舰和战机打交道,只会让对立更深。 眼下,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加强沟通渠道,远比任何一场“热战”更有价值,谁真想要中日开战,不管他是外部势力,还是内部极端分子,说白了,他们都不是想让你赢,而是想看你输。 战争不是娱乐节目,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盼着中日开战的人,不是傻就是坏,真正的智慧,是在火苗冒出来之前,把它掐灭。 历史已经给了太多教训,这一次,我们必须要学会不再踩雷。和平不是软弱,而是最强的战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