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抓,晚不抓,偏偏选在这个时候抓,而且抓的正好都是日本间谍,这说明他们想干什么事,派了什么人来,我们早就知道了。 11月19日,国家安全部门突然把这几年抓获的一批日本间谍案给曝光了。这个时间点选得太有深意了,早不动手,晚不动手,偏偏卡在这个节骨眼上“算总账”。 而就在通报发布前不久,日本政坛可谓是噪点不断,尤其是那位高市早苗首相,在国会上一番关于“台湾有事即日本生存危机”的言论,那是相当刺耳。 这种把手伸过界、甚至明摆着挑衅的态度,显然需要有人让她清醒清醒。于是,这批隐蔽战线的“旧账”就被翻了出来,摆在了台面上。 其实,这并不是今年头一回针对日本间谍采取行动。早在几个月前的7月中旬,北京法院就已经宣判了一起备受关注的案子。 而这些案子都有一个可怕的共性:这根本不是几个人的一时兴起,而是一张铺设了很久的网。日本的情报触角,早就伸进了咱们的各行各业。 除了那种潜伏在商界的“高管”,还有伪装成学者的角色。像阿尾博政这种人,能在咱们这儿潜伏三十多年,哪怕是吉林大学的袁克勤教授,也利用职务之便,在十五年里拉拢下线、传递资料。 更有甚者,拿着高精度的测绘设备,打着考察、旅游的旗号,把咱们的山川地理测得一清二楚。 那种精确到20厘米的数据,普通人用不上,但要是输入到导弹的制导系统里,那就是指哪打哪的“夺命符”。 这些人无论是通过商业、学术还是文化交流,目的性都极强,背后要是没有日本政府的统一操盘,谁信? 很多老百姓可能会纳闷:既然这些人早就开始活动了,有些甚至潜伏了几十年,为什么咱们早没抓?非得等到现在才动手? 这恰恰是咱们的高明之处。在反间谍的斗争里,发现目标和抓捕目标,那是两码事。你看着他在那儿晃悠,其实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咱们眼皮子底下。留着这些已经暴露的“明牌”,比抓了他们更有价值。 只要他不被抓,他就会继续联系他的上线,继续发展他的下线。咱们顺着这条线,就能摸清楚他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架构,谁是发号施令的,谁是跑腿送信的。 要是早早把人扣了,日本那边立马就会察觉,然后切断线索,换一批面孔生疏的新人过来。到时候咱们还得重新费劲去筛查、去辨别,这就等于把主动权交出去了。 更绝的一招是,咱们还能利用这些“不抓”的间谍,玩一出“将计就计”。既然他们想偷情报,那咱们就故意漏一点给他们看。 当然,这些情报是真真假假掺着来的,或者是已经过时、被动过手脚的信息。 他们如获至宝地传回国内,日本决策层拿着这些掺了水分的情报去制定战略,最后只能是越走越偏,掉进咱们预设的坑里。 现在的集中收网,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些间谍身上的剩余价值已经被榨干了,他们的情报网络已经被咱们摸透了。 日本方面可能还沾沾自喜,以为对中国了如指掌,甚至有些所谓专家还敢叫嚣能赢,殊不知他们手里的“底牌”,很可能早就被咱们调了包。 中国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任人窥探的国家,从历史上的满铁调查部到现在的商业渗透,日本的野心似乎从未变过,但咱们的防线早已构筑得铜墙铁壁。 这一次次的落网,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这样严密的监控网和雷霆手段,你觉得日本接下来会换什么样的新花招来试探底线?欢迎到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