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嘴,赖岳谦说,十年前当大陆提出2025年规划时,欧美那些国家非常的紧张,追着大陆一路猛打,打到后来却突然发现,自己被拖得精疲力尽,大陆没有被打倒,反而却发展得更加的强大。 欧美当初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围堵我们,从贸易壁垒到技术封锁,从关税大棒到实体清单,可以说是招数频出。 他们本以为,只要切断关键技术的供应,限制市场准入,就能让这个年轻的对手知难而退,打乱其发展的节奏。 然而,我们非但没有被打趴下,反而在这种极限压力之下,爆发出惊人的韧性和潜力,这种外部压力,反而成了我们加速自主创新的最强催化剂。 现在国产的高端手机里,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身影越来越多,曾经被波音和空客垄断的天空,也飞上了我们自己的大飞机C919,这在十年前,很多人可能想都不敢想。 他们发现,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一旦形成,就像一条大河,想靠几道堤坝就让它改道,实在是太难了。 美国的一些车企最近要求供应商在几年内“去中国化”,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因为高效且完整的供应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凭空建立起来的。 这种强行的“脱钩”,不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也让自身企业承受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和成本。 从2015年到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绿色能源科技这些关键产业,中国企业的全球出口增长中占据了近四分之一的比重。 我们的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也从大约25%提升到了29%,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坚实脚印。 在最尖端的半导体、航空发动机和新材料等领域,我们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卡脖子”的困境,这些就像是科技金字塔的塔尖,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虽然铁路运输没能完全达到当初设定的出口数字目标,但我们却成为了世界高铁技术的领先者,这说明我们正在从单纯追求数量和市场份额,转向追求技术深度和行业引领力。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在一次次的打压和挑战中磨砺出来的,那些试图锁住我们的枷锁,最终反而锻炼了我们挣脱枷锁的能力。 这十年,我们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重要的是,在心态上完成了蜕变,我们不再幻想可以永远搭便车,而是真正下定决心,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你觉得我们在这场科技博弈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