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国GDP是1950亿美元,印度是1930亿美元,几乎打成平手。到1

红日观全局 2025-11-21 09:48:36

1981年,中国GDP是1950亿美元,印度是1930亿美元,几乎打成平手。到1982年,中国2050亿,印度2000亿,依旧只差那么一丢丢。放在当时,这两个亚洲人口大国在经济上旗鼓相当,谁也看不起谁。   可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差距已经大到连对比都显得尴尬。2025年,中国GDP达到18.1万亿美元,印度只有4.19万亿,差了快五倍。这么一看,印度为何对中国有复杂情绪,很多人就能理解了。   印度对中国的情绪,不是纯粹的敌意,而是夹杂着羡慕、焦虑、挫败、自尊心受损等多重情感。从早期的“并驾齐驱”到如今的“望尘莫及”,这种反差让印度在心态上产生了深刻的落差感。   尤其对于那些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两国经济比肩的印度政界、学界和媒体人士来说,中国的飞跃式发展无疑是一种刺痛。这种情绪,表面看是“记恨”,实质上是“眼红”。   印度社会一直存在一种强烈的大国自我认知。作为英联邦遗产最完整的国家,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就将自己视为亚洲的领头羊。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打破了这一想象。   印度在几十年间多次尝试与中国竞争,结果却是越追越远。2025年,制造业占GDP比重,中国是27%,印度只有17%。中国高铁总里程4.5万公里,而印度首条高铁至今还在修,预算已经超支三倍。   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建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宁波港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400万标箱,而印度最大的孟买港只有700万,连中国的一个副港都比不上。   在中印边境,川藏铁路全面推进,连接西藏和四川的运输能力大幅提升,而印度还在为修一条500公里的边境铁路反复论证。印度的“看不过去”,其实是对自己“干不过来”的一种心理映射。   这种情绪在边境问题上被放大得最明显。2025年9月,印度宣布在东北部修建新铁路,靠近中印争议区域,意图非常明显。   印度还在过去十年里新增了1.7万公里的边境铁路,用于增强军队调动和后勤能力。中国则同步推进川藏铁路、藏中高速和边境能源工程,战略投送能力远超印度。   2025年10月中印在“拉达克”地区发生短暂对峙,虽然最终通过外交渠道化解,但再一次暴露了边境地区的高度脆弱性。   印度对中国的不信任不仅源自现实落差,也植根于1962年那场对印度社会冲击极大的边境冲突。   那场战争让印度在心理上长期处于“受害者”状态,而中国的持续强大则不断提醒印度当年的“失败”。   这种历史创伤被政治化、制度化后,演变成今天对华政策中的“记恨”情绪。2025年,印度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再次强化对中国的“入侵者”叙述,用教育手段塑造下一代的对华认知偏差。   而印度的对外策略,也越来越多地围绕如何“应对中国”展开。2025年8月,印度与美国在中印边境附近举行“准备战争”联合军演,联合美日澳加快“印太战略”布阵,目的是通过外部力量平衡中国。   印度在外交场合也频繁发声,强调国际秩序应“更具包容性”,实则是暗指中国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中的主导地位,使印度感到边缘化。   经济领域的竞争更是印度“眼红”的核心根源。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500万辆,印度才刚刚开始建设第一个大型电池工厂。   中国早在2019年就完成了5G网络部署,印度直到2024年才刚启动商用。印度投资60亿美元发展半导体产业,结果芯片项目推进缓慢,连14nm都无法量产,而中国已经开始布局7nm规模的自主芯片。   印度也尝试模仿中国路径。设立经济特区、推动制造业转型、吸引外资、搞基础设施投资,但效果远不如预期。一个重要障碍是制度效率。   中国政策执行的连贯性和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让印度精英阶层产生某种制度焦虑。印度一方面批评中国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在国家发展层面。   中国的效率的确更高。如印度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十年过去,制造业占比几乎没动,而中国同期完成了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飞跃。   在国际舞台上,印度也在强化“软对抗”。缺席RCEP、参加IPEF、强化QUAD,都是在构建一个排除中国的经济与安全圈层。   2025年,印度与日本签署军事后勤共享协议,与澳大利亚开展“2+2”外交防务对话,这些安排都指向一个目标,构建多边对华平衡机制。但印度内心也清楚,过度依赖外部力量,会削弱战略自主性。   因此在关键问题上始终保持骑墙姿态,既不愿彻底倒向西方,也不愿真正与中国缓和。   印度媒体和智库也在制造舆论压力。2025年,印度主流媒体大幅增加关于中国“债务陷阱外交”的报道,集中攻击中非合作、中亚投资等策略。   信息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年GDP与增长率一览表——中国经济网

0 阅读:536

猜你喜欢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