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作家周扬回乡探亲,顺道去看前妻吴淑媛墓,谁料,半路突然雷雨倾盆,顿感

青衫栀幽音 2025-11-21 01:28:37

1980年,作家周扬回乡探亲,顺道去看前妻吴淑媛墓,谁料,半路突然雷雨倾盆,顿感慌张,立马转身离开,不敢去坟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周扬出身书香世家,祖上据说能追溯到东吴名将周瑜,家境虽然早已不复往昔的风光,但在那个年代,家门的余晖和自身的勤奋依旧令他在乡里小有名声,吴淑媛则是当地官宦人家的女儿,自幼受良好教育,温婉聪慧,两人在青年时期相识,因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婚后,吴淑媛不仅全心照料家庭,还主动协助丈夫的学业和事业,为了支持周扬外出求学,甚至不惜变卖陪嫁首饰,吴家的父母对女婿也颇为欣赏,愿意为这段姻缘提供助力。   自周扬前往上海后,生活的重担便落在了吴淑媛肩头,上海的生活远比家乡艰难,周扬一时难以适应,经济压力可想而知,恰在此时,吴淑媛拿出母亲赠予的金饰,变卖后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她一面带孩子,一面操持家务,既要安抚娘家人对女婿的担忧,又要维系书信往来,不断鼓励周扬安心进取,吴家父母曾担心女儿与丈夫两地分离会生嫌隙,但吴淑媛始终坚信周扬的品格,并未动摇。   上海的环境带来了思想的碰撞,也给周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在那里,他逐渐获得认可,结识了众多文艺界同仁,随着身份地位的提升,周扬的生活圈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老家的吴淑媛仍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与操持,每逢春天,总会亲手采购新鲜的青梅,腌制成丈夫最喜欢的甘草梅子,寄予着对团圆的深切盼望,每一坛梅子,都凝结着她的思念和信任,孩子们知道这些梅子只属于父亲,尽管垂涎,也从不动一颗,这种细水长流的温情,成为她心头唯一的慰藉。   随着周扬在上海逐步融入新环境,他的人生轨迹也悄然改变,新的友谊和感情逐渐占据了他的生活,吴淑媛对这一切并不知情,依旧定期往信中写下家中琐事和孩子成长的细节,期盼着丈夫归来,每年她都重复着腌梅子的过程,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寄出的信件越来越短,内容也日渐公式化,吴淑媛的等待,从最初的笃定转为隐隐的不安,直至最后的无望。   某一年春季,一份来自远方的报纸打破了吴淑媛的平静,报上刊登的一段文字,让她终于明白丈夫已经拥有了新的生活,七年的等待与守候,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无情,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打击,让她很快病倒在床,母亲因悲愤而去世,家中气氛愈加沉重,三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而她已无力支撑往日的坚强,吴淑媛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思念、遗憾与哀伤交织,连最简单的食物都难以下咽。   最终,吴淑媛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五岁,临终时,家中早已倾尽所有,甚至无法为她立一块像样的墓碑,她的安葬极为简朴,只留下茫茫荒草掩映的孤坟,以及三个稚子无助的哭声,多年来,甘草梅子坛静静地搁在家中,成为永远无人问津的见证。   时光流转,周扬成为文艺界的权威人物,许多年后,衣锦还乡的他回到益阳老家,往昔熟悉的宅院已经残破,昔日亲人多已不在,走到家门前,思绪万千,周扬终于决定前往后山,去祭奠吴淑媛,天色阴沉,骤雨如注,随行人员善意劝阻,周扬转身离去,未能走到那座无言的坟前,场景颇为凄凉,却道尽了内心难以言说的愧疚与逃避。   信息来源:2010年第10期  人民文摘——周扬的晚年忏悔

0 阅读:45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