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有媒体查到,这家公司背后关联着日本资本,也就是说,它可能是日本为打入中国市场而设立的渠道,而在这条新闻爆出之前,网上其实已经吵翻了天。 所谓“在中国设立的公司”根本不是新手玩家,日本资本渗透中国水产市场的套路早玩得炉火纯青,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井财团这个“老手”。 早在2000年,三井就盯上了中国生鲜市场,先通过和新加坡水务公司合作撬开缺口,后来干脆直接收购智利三文鱼企业、厄瓜多尔白对虾养殖公司,把产业链源头攥在手里,连中国区麦当劳、肯德基的冷链物流都攥在手里,想把日本海鲜混进去简直易如反掌。 而且他们早就放话“有100种方法把水产品卖给中国”,之前有批原定出口大陆的2万条鰤鱼,就想借着核污染水排海前的空窗期转道台湾再进大陆,把“暗度陈仓”玩得明明白白。 北海道能取湖作为扇贝主产地,去年不到一个月就死了1.8亿只扇贝,正好是当地年产量的九成,损失砸进去3700万人民币。 渔民们直截了当地怀疑是福岛核废水搞的鬼,毕竟能取湖直接通着大海,可日本官方连句准话都没有,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简直是把消费者当傻子。 但讽刺的是,这边本土扇贝死得成片,那边还忙着往中国运货,合着自家不敢吃的东西,倒想塞给我们? 日本自己吹的“ALPS净化水安全无害”,连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都打了折扣,明确说部分核素存在超标风险。 美国食药监局都在进口冷冻虾里检出了铯-137,这种东西进了人体根本代谢不掉,长期积累的危害想想都头皮发麻。 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更直接,福岛周边200海里外的浮游生物都开始基因突变了,海鲜处在食物链顶端,这些变异的影响最后不还是落回餐桌? 可日本的检测体系简直是个笑话,全靠企业自愿送检,想检哪几种核素自己说了算,这跟“自家孩子自己打分”有什么区别? 之前福岛周边就捞上过铯超标的鱼,谁知道现在运过来的扇贝有没有藏着同样的问题。 但中方早就说得明明白白,日本水产品输华得先交齐技术材料,包括净化装置的可靠性数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这些硬货,可日方至今连承诺的文件都拿不出来。 2023年8月第一次全面暂停进口后,日本对华水产出口额直接崩了,毕竟中国曾经占了他们出口总量的42%,这可是块肥肉。 今年6月稍微放宽限制,允许非高风险县的产品进来,结果刚松口,就有日资公司赶着把扇贝运进来,分明是踩着监管的边缘赚快钱。 他们算得门儿清,扇贝冻在冷库里能存大半年,可消费者的信任凉了就再也暖不回来。 日本资本在华的布局早就不是秘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光是食品领域就设了300多个分部,成千上万家子公司,味之素、三得利这些牌子早就混进了日常饮食。 他们搞的“海外日本”资产高达411万亿日元,比本土GDP还高,说白了就是把全球市场当成自家后花园,哪里有空子就往哪里钻。 这次借着在华公司运扇贝,不过是众多操作里的冰山一角,要是监管跟不上,保不齐哪天就有更多贴着“进口”标签的日本海鲜,通过各种隐蔽渠道流上餐桌。 普通人不懂什么财团套路,也看不懂核素检测报告,就知道自家餐桌不能随便当试验场。 安全从来不是喊出来的,得是每一批货物都经过实打实的检测,每一个环节都有监管盯着,而不是让资本凭着“赚快钱”的心思肆意妄为。 扇贝能冻着存着,可人心凉了就真的捂不热了,毕竟谁也不想拿家人的健康,去赌那些看不见的风险。 你觉得,企业在进口日本海鲜时,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