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派出外交人员访华,这一幕让美国网友想起了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故意派出外交人员去华盛顿谈判,给外界制造不放弃外交途径的样子,试图麻痹美国人。 1941年华盛顿,日本驻美大使美国国务卿野村吉三郎与赫尔前后磋商十余次,“和平解决争端”始终是谈判的核心论调,即便在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日本还向美国递交了全新的谈判方案,表面上看,双方仍在为规避冲突持续努力。 但背地里,日本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谈判桌上他们跟美国讨价还价,一会儿要求承认伪“满洲国”,一会儿坚持要独霸中国市场,还把德意日三国同盟当宝贝不肯撒手。 7月2日的御前会议早就定了“南进”的国策,7月29日2.5万日军就大摇大摆开进了印支南部,抢占地盘建军事基地,压根没把美国的劝告当回事。 但是美国当时为了自身利益,居然真的跟日本私下草拟过《日美谅解方案》,里头答应劝蒋介石跟汪精卫合流,甚至准备承认伪“满洲国”,这简直是拿中国利益做交易,只不过日本野心太大没接这个茬。 等到8月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断了其战争命脉,日本表面上更“积极”了,10月东条英机上台后还派来栖三郎当特使,装出一副想谈妥一切的样子。 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都定下开战日期了,还故意抛出《甲案》《乙案》两个谈判方案,明知美国不可能接受,就是为了拖延时间。 直到12月6日,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日本还在给美国递全新的谈判文件,而此时山本五十六的联合舰队早就悄悄逼近珍珠港,鹿儿岛湾里练了无数次的舰载机部队,连靶船都摆得跟珍珠港美军舰艇一模一样,就等着第二天发动突袭。 这种“前一天递方案,后一天炸基地”的操作,把“实用主义”玩到了极致——只要能为军事行动争取时间,和平口号喊得再响也无所谓。 这种外交套路可不是二战时的特例,简直是日本的传统艺能。战后所谓的“日本型现实主义”外交,本质上还是利益优先的老路子。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那些喊着“权力与价值并存”的现实主义者,说白了还是看哪边有利就倒向哪边。 就说近些年,岸田内阁之前还跟着美国全方位围堵中国,把中日关系搞得剑拔弩张;等石破茂上台,遇上特朗普重新执政、世界经济不景气,立马就换了副面孔,派执政党代表团带着亲笔信访华,重启中断7年的交流机制,嘴里喊着“加强信任关系”,说白了就是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捞点经济好处。 还有安倍晋三当年搞“破冰访华”,转头就又去参拜靖国神社、推动修宪,前一秒还在谈“战略互惠”,后一秒就跟着美国搞“印太战略”。 这种变脸速度比翻书还快,核心逻辑从来没变过:当需要争取时间或利益时,就摆出柔性姿态谈合作;一旦自身实力够了或者有了更划算的靠山,立马就换强硬面孔。 美国网友之所以敏感,就是看透了这种“没有永远的立场,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本质——当年谈和平是为了偷袭争取时间,现在谈合作说不定又是为了在区域博弈中给自己加筹码。 但值得琢磨的是,日本外交从来不会把底牌亮出来。1941年谈判时,美国通过破译电报其实已经知道日本可能开战,但还是被其频繁的谈判动作麻痹了。 如今日本一边派外交人员访华示好,一边还在跟美国强化军事同盟,采购大量先进武器。 这种“两面下注”的操作,跟当年一边递谈判方案一边练偷袭战术简直如出一辙。 美国网友的担忧,说白了就是怕历史重演,毕竟当年吃过大亏,再看这熟悉的配方,难免会多想一层:现在的“柔性姿态”背后,是不是又在酝酿着什么算计? 从二战到现在,日本外交的核心从来没变过,所谓的“和平诚意”不过是实现利益的工具。 当年为了南进战略,能把和平谈判当烟幕弹;如今为了在中美之间谋利,自然也能把外交访问当筹码。 美国网友的联想,与其说是过度敏感,不如说是吃过亏后的本能警惕。 毕竟见过一次“递方案当天备偷袭”的戏码,再看相似的剧情,很难不怀疑背后的套路。 参考信息来源如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