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相小泉进次郎突然宣布了,他把台海的和平稳定直接同日本的海上运输挂钩,表示台海是日本海运生命线。 过去,日本往往在台海话题上谨慎发声,但这次小泉直接明确了这点,他强调自卫队要“准备好”,其实就是把国家能源安全和军事部署紧密捆绑起来了。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日本突然这么高调。这几年日本的防务政策在悄悄变调,尤其是从中国周边局势不稳定性增加、美国加强对盟友的战略绑定后,日本也开始慢慢跳出“和平宪法”的框架。 不再只是被动防御。小泉这次讲话的背景其实也很关键,他是在一个以海上交通线为主题的安全论坛上发言的,而这类场合本来就倾向于强调战略通道的重要性。 他直接提台海,不仅是话题自然延伸,更像是日本政府在测试国际反应,或者说是对外释放一个信号:日本不打算继续当“沉默的邻居”了。 其实这也不算毫无铺垫。就在最近,日本政府刚刚更新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明确把中国列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而台湾问题在这份文件里也被提得比以往更具体。 说白了,日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关注台海局势”,而是准备将其纳入本国安全政策的核心范畴。小泉这番话虽然语调轻松,但内容是实打实地把台海稳定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的层级。 要知道,日本是个资源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八成以上能源都靠海外输送,油轮一旦在台海受阻,影响的不只是油价,而是整个国家的运转节奏。 更有意思的是,这其实也和最近的国际动态密切相关。比如美国频繁在台海进行“航行自由行动”,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派军舰过来“刷存在感”。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如果继续低调反而显得不合群。而且,美国对日本的期待也在提高,尤其是拜登政府强调“伙伴共同承担责任”。 日本作为亚太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显然无法再只当一个观察员。小泉的讲话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方战略重心东移的回应,算是表明日本愿意在区域安全上“更上一层楼”。 当然,也不能忽视日本国内政治的因素。小泉进次郎是日本政坛的“明星人物”,他的发言往往不只是政策表达,也是政治操作。 他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高调谈台海,背后可能也有为下一阶段政治布局铺路的考虑。毕竟安全议题在日本民众中支持度颇高。 尤其是把“台海稳定”包装成“保护日本能源生命线”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舆论认同。这样一来,无论是政策推进还是选票收割,都是一举两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泉虽然把话说得很满,但日本的实际军事能力和法律框架其实还有很多限制。比如“专守防卫”原则和宪法第九条依然在那摆着。 所以即使自卫队“准备好”,也不等于可以轻易介入台海冲突。这就出现一个微妙的局面:日本在战略语言上越来越接近美国。 但在实际行动上却仍然受到制度和社会氛围的双重束缚。有点像是嘴上已经在前线了,脚却还留在家门口。从区域角度看,日本这番表态也会对东亚格局产生连锁反应。 中国方面历来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保持高度警惕,而日本作为邻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它在台海问题上每多说一句话,敏感度就比其他国家高得多。 而且,这次把海上运输线跟台海局势直接挂钩,不仅是安全问题,还可能牵动经济链条,尤其是考虑到日中之间的贸易体量和投资依存度,这种发言可能会带来不小的外交后续。 再结合最近韩国在外交上也开始频繁表态,澳大利亚更是不断强调对台海和平的关注,整个亚太似乎都在围绕台湾这个地缘焦点形成一种“安全共同体”的氛围。 日本显然不想错过这个节奏,甚至希望在其中扮演一个更主动的角色。不过,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它自己手里。 这也是日本安全政策长期以来的一个尴尬点:想做的事很多,能做的事却很有限。最后,这番讲话也提醒我们,台海不只是两岸的事,也不是中美之间的专属博弈。 而是整个亚太战略格局的一部分。日本这次选择把自身能源安全和台海稳定挂钩,其实是把“远方的纷争”变成了“家门口的风险”,从而为自己参与区域安全事务提供更强的正当性。 这对外是战略宣示,对内是政策铺垫,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次随口发言,而是一场早有准备的政策演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