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用相当于4吨黄金的外汇,从荷兰购入一艘二手挖泥船“津航浚102”轮,当时国内尚无建造大型挖泥船的能力,这艘船虽非先进,却成为我们了解现代疏浚装备的重要窗口。[谢谢] 外方对核心技术严格封锁,连维修都自带工具,中国技术人员只能靠肉眼观察和手工测量,反向推导设计原理,有人尝试用简易材料模拟结构尽管过程艰难,却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突破。 转机在21世纪来临,2006年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绞吸挖泥船“天狮号”下水,打破了国外垄断,2010年建成的“天鲸号”在南海工程中展现出强大作业能力,成为当时亚洲领先的自航绞吸船。 真正的突破是2017年下水的“天鲲号”,它实现完全自主创新,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最远输送距离达15公里,能应对坚硬岩土,在连云港航道建设中,它每日疏浚量达数万立方米,展现出世界级的作业效率。 如今我国疏浚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0%,造价仅为国外一半,却凭借稳定性能占据全球市场半数份额,从被迫高价引进到自主研制领先装备,这条逆袭之路印证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盾构机领域,本世纪初我国还依赖进口,如今国产盾构机已出口全球,占据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高铁技术同样从引进消化到创新超越,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转变。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一代代工程师脚踏实地,持续攻关的结果,他们用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让中国制造在高端装备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 最佩服的是老一辈工程师的骨气,当年连工具都不能碰,现在咱们连螺丝钉都是自己的,这种从跪着到站起来的逆袭,比任何爽文都解气。” 天鲲号填海造岛的速度简直离谱,别人30年干不完的活,我们十几天搞定。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速度’,背后是几代人的技术沉淀。 从4吨黄金买二手货,到只租不卖卡别人脖子,这剧本谁敢写,但更震撼的是,中国装备的逆袭不是靠运气,是咬牙啃硬骨头的韧性,比如盾构机,激光装备,哪个不是这么过来的?” 我在港口干了一辈子,最早修船得求着外国专家,现在非洲项目都用中国挖泥船,技术自主了,腰杆才硬,希望芯片领域也能复制这个逆袭。 只租不卖是高明战略,挖泥船涉及海洋权益,高端装备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当年西方封锁的痛,现在成了我们的护城河。 中国装备的逆袭路上,哪个领域的突破最让你觉得“解气”?是挖泥船,盾构机,新能源,还是正在攻坚的芯片,来评论区聊聊你的“心头最爽”逆袭故事! 信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