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这两天抛出一个小新闻——福建南平的张敏跑到南京市档案馆,想给已经牺牲多年

霁雾阙任 2025-11-20 16:12:09

新华日报这两天抛出一个小新闻——福建南平的张敏跑到南京市档案馆,想给已经牺牲多年的外公外婆找户籍卡,结果工作人员翻出材料,把一桩年代久远的谜团亮到我们面前:烈士聂曦的弟弟聂磊,他的孩子却跟着妈妈黄萍姓黄,外公外婆的旧户口本像是被硬生生切了一刀,家谱里突然多出了一条支线。     张敏从小心里就有件奇怪的事想不明白:外公叫聂磊,外婆叫黄萍,但她妈妈和舅舅却都随外婆姓黄。     小时候她问外公,老人只说一句含糊的“有特殊原因”,就再没展开过,这个问题一直像个扣子扣在张敏心里,几十年没解开。     后来她才知道,外公还有一个亲哥哥叫聂曦,1950 年牺牲在台湾,是家里真正的烈士。     但是烈士牺牲跟孩子改姓有什么关系?说不通,全家人也没说明白,成了一个埋在心底的老疑团。     直到前段时间,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剧里有一个聂曦副官角色,张敏越看越觉得面熟,那神态、那气质,跟家里老人描述的“聂曦舅公”简直一模一样。     正好又赶上南京市档案馆公开了吴石、陈宝仓、聂曦三位烈士的历史户籍资料,张敏心一动,11 月 8 日赶紧向档案馆申请,希望能找到外公外婆当年在南京的户籍卡,查查里头有没有解释。     让她没想到的是,档案馆工作人员效率飞快,从154万份档案里翻出了关键记录,泛黄的户籍册清清楚楚写着:1946到1948 ,聂磊和黄萍都在国防部工作,介绍人就是聂曦。     这一点刚好印证了外公生前说过的话,工作是哥哥介绍的,张敏的母亲也是在那段时间出生于南京。     档案一点点摊开,困惑多年的谜终于有了解答。原来当年兄弟俩在敌占区从事隐蔽战线工作,时刻都有暴露风险,为了不牵连家人,只能采取最稳妥但最残忍的办法:孩子全部随母姓,户口关系拆开,让家谱看起来像另外一支分出来的线,借此迷惑敌人。     这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压力外人根本无法想象。     张敏看到这儿当场就红了眼眶,外公当年口中的“特殊原因”,不是随便选个姓,而是在敌人枪口下做出的沉重选择,是隐蔽战线上无数人牺牲私人生死、保护家人的隐忍决心。     而牺牲的聂曦,比张敏想象得还要传奇,他年轻时就是吴石将军的得力助手,在国防部担任要职,利用特殊身份不断将重要情报悄悄送回组织。     1949年随吴石赴台继续潜伏,两次冒险去香港交接情报,还成功掩护交通员朱枫撤离,工作危险到什么程度?一步走错就是全家遭殃。     1950年聂曦身份暴露,遭到逮捕,酷刑、威逼、利诱,什么手段都上了,但他始终没松口,除了他确实办过的事情外,坚决没吐出一句关键机密。     33岁被押赴刑场前,留下了那张著名的就义照:双手反绑,身体挺直,嘴角甚至带着淡淡的笑,被台湾媒体称为“最具震慑力的就义照”,现在他的名字刻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石壁上,被永久铭记。     和张敏一样激动的,还有烈士陈宝仓的外孙女李敏,她也通过档案馆找到外公当年在南京的户籍卡,第一次看到了先辈真实的居住地址和照片。     李敏退休后一直给年轻人讲红色故事,这回有了档案作证,更能讲得鲜活、有血有肉。     南京地方史研究者张元卿说,这些户籍卡看起来只是旧纸头,但记录的是真实的人生轨迹,对研究党史意义重大。     而对张敏和李敏来说,这些纸片是她们与先辈跨越 70 多年的对接点,让那些只存在于长辈口中的名字真正“活起来”。     70多年过去,当年为了安全而被迫拆开的户口,如今反倒成了忠诚和信仰的证据,那些改姓、分籍、本不愿提起的过往,并不是羞耻,而是隐蔽战线工作者“用另一种方式冲锋”的代价,他们把危险挡住,把信仰挺起,却把思念和遗憾留给家人。     如今档案公开,这些沉默多年的故事终于能被更多人知道,张敏说,她一定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下一代明白:如今平安的生活,是无数像聂曦、聂磊一样的人,用血、用命、用沉默换来的。     而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家事”,背后往往藏着最深的家国情怀。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搜狐网

0 阅读:68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