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食记:亲手做一碗渣豆腐,卷一饼家乡的韭菜花 今天中午,我放下手头的忙碌,走进厨房,为自己做了一顿充满家乡味道的午餐——亲手熬制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渣豆腐,再来两张老家山东的煎饼,卷上家乡特色咸菜:韭菜花。这一餐,没有山珍海味的铺陈,却用最质朴的食材与最熟悉的味道,温暖了胃,也慰藉了心。 渣豆腐:熬煮的是食材,沉淀的是心意 说起渣豆腐,这可是我们山东临沂农村的传统家常菜,是鲁菜中“粗粮细作”的典范。它不像精致菜肴那般讲究摆盘,却有着独特的质朴与醇厚。我选用的是新鲜的豆渣,这是制作豆浆后滤出的“精华”,搭配上切成丝的胡萝卜、地瓜和白菜,再撒上一些打碎的花生,用小火慢慢熬煮。随着锅里的温度逐渐升高,豆渣的清香、花生的醇厚、蔬菜的鲜甜,慢慢融合在一起,香气弥漫了整个厨房。 熬煮渣豆腐的过程,就像在重温家乡的记忆。小时候,看着长辈们在灶台前忙碌,用大铁锅煮出一大锅渣豆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热热闹闹。如今,我自己动手,虽然手法不如长辈们娴熟,但那份对家乡味道的眷恋,却一点也没变。出锅前,我只加了少许盐调味,因为食材本身的鲜美,已经足够动人。 盛上一碗渣豆腐,热气氤氲中,豆渣的细腻、花生的香脆、蔬菜的清甜,在舌尖上层层铺开。一口下肚,暖意从胃里蔓延至全身,仿佛把冬日的寒意都驱散了。这碗渣豆腐,不仅是营养丰富的美食,更是家乡味道的传承,是沂蒙山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的体现。 煎饼卷韭菜花:一口咬下,是故乡的烟火气 如果说渣豆腐是“暖胃担当”,那么山东煎饼卷韭菜花,便是这顿饭的“点睛之笔”。山东煎饼,是家乡的特色主食,薄如纸、韧如绸,散发着麦子的清香。而韭菜花,则是我们当地的特色小菜,带着独特的辛香与微辣,是煎饼最默契的“搭档”。 特别是一张刚烙好的山东煎饼,摊在案板上,铺上一层腌渍得恰到好处的韭菜花。韭菜花的香气瞬间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开。我小心翼翼地将煎饼卷成筒状,外皮的柔韧与韭菜花的脆爽,在齿间碰撞,咸鲜中带着一丝辛辣的香气,瞬间勾起了味蕾深处的记忆。 左手煎饼,右手汤勺,一口煎饼卷韭菜花,一口渣豆腐——煎饼的麦香与韭菜花的辛香,在渣豆腐的温润调和下愈发和谐。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像是一场与家乡的对话。每一口,都能想起儿时在田野里奔跑的身影,想起长辈们在灶台前忙碌的场景,想起家乡的炊烟与田野的芬芳。 一餐一饭,皆是生活 这顿午间的简餐,没有精致的摆盘,也没有复杂的烹饪技巧,却因亲手制作而格外珍贵。渣豆腐的温暖,是食材熬煮出的烟火气;煎饼卷韭菜花的滋味,是家乡风物沉淀的记忆。它们提醒着我们,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这样平凡的细节里——用双手创造味道,用味蕾记住乡愁。 或许,所谓“家乡味”,从来不是多么稀有的珍馐,而是某一刻,你忽然想起的那一碗汤、一张饼,以及汤与饼背后,那个用心生活、热爱生活的自己。今天中午的这顿饭,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味道,永远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