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文写道:“与20世纪和平崛起的美国相比,作为潜在的全球性大国

颜冬白云 2025-11-20 11:08:09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文写道:“与20世纪和平崛起的美国相比,作为潜在的全球性大国,中国显然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能源、粮食、关键矿产等战略物资的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旦外部通道受阻,国家经济安全与军工体系都将承受巨大压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从地缘条件来说,中国确实不像美国那样“天生无敌”。美国三面环海,唯一的陆地邻居加、墨两国都无法构成实质威胁;中国周边国家众多、海上通道复杂、能源运输线漫长脆弱,这是客观存在的差距。 而中国的资源结构也确实并不完美,石油、天然气、部分铁矿、关键金属材料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仅石油一项,中国对外依存度长期维持在70%上下,海上通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被国际战略界反复视为“中国最脆弱的咽喉”。   然而,把这个结构性的短板简单等同于“战略致命点”,则是典型的以静态视角看动态格局。过去二十年中国的战略布局、产业布局和国际合作方式,其实已经逐步削弱了这种外界夸大的“依赖风险”。   首先是替代路径的构建。中国并不是单线依赖海上能源运输。中俄、中亚管道、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缅甸油气管道等陆路通道早已投入使用,虽然无法完全替代海运量,但足够在极端冲突状态下维持国家安全需求。 能源来源也不再单一,中东、非洲、俄罗斯、中亚、拉美多元并存,任何一个地区出问题,都不会让中国突然“断油”。   过去十年,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材料、高端芯片制造设备、远洋资源勘探、深海矿产技术等领域,中国都在明显缩小差距。中国的粮食基本自给率在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长期稳住国内供应体系,进口更多是结构补充而不是生存必需。对于关键矿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加工国和供应国,许多国家反而对中国的冶炼体系依赖更高。   中国并不是追求美国式的“封闭性崛起”,而是建立全球互依结构。美国曾在二战后依靠绝对优势把全球供应链锁在自己体系内,而中国采用的是全球贸易深度融合的方式,把自己的发展嵌入各国经济循环中。这种互利结构使得“全面封锁中国”在现实中成本极高,远超任何单边意志。   因此,认为中国不具备自给自足型崛起条件,是正确的;但进一步推论为“中国将因依赖而脆弱”,则显然偏离实际。美国的崛起模式只是众多路径之一,而中国正在走的是另一条适应时代的新路线:以产业链深度竞争力、国际合作网络和主动技术替代能力为核心,通过全球互依而不是绝对自给来构建崛起的安全底盘。   更关键的是,中国从未忽视风险。无论是推进能源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战略、多元化铁矿开发、稀土与关键材料的自主掌控,还是构建北斗系统、加速培育国产技术链,中国始终在把“不利因素”一点点变成“可控变量”。 这也解释了为何过去几年外部压力不断增加,但中国的供应链并未出现西方媒体所渲染的“崩溃式风险”。全球产业地图正在调整,但中国仍然是制造业核心区域,仍然掌握关键工艺与产能优势,这并不是“被给予的安全”,而是靠二十年产业积累换来的主动权。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颜冬白云

颜冬白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