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雅加达街头看到一个金发蓝眼的老人,用一口地道客家话讨价还价,你大概不会想到,他的一生竟把命运、家国与身份认同,搅成了一部跌宕传奇。 故事要从1947年说起。一个混血男婴被丢在孤儿院门口,没人要,却被在街边煎炒炸烹的梅州小贩夫妇收回家。家里已经有三个女儿,日子紧得像裤腰带,可他们还是给这孩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熊德龙。油烟里长大的他,长相像“老外”,性子却越来越像客家人:要强、倔劲、认死理。养母天天念叨:“你是中国人,根在梅州。”这句话,成了他此后所有选择的底色。 16岁,他辍学进海绵厂打工,从搬运工做到摸透全流程;1966年攒下积蓄办厂,一场大火烧得只剩灰。最关键的时候,养父母卖掉唯一的房子,凑出5000美元让他重来。这种“砸锅卖铁也要撑你一把”的亲情,就像给企业续命的血袋,把他整个人打造成一只越挫越勇的“金刚狼”。1974年以后,他创立熊氏集团,从海绵做到烟酒、金融、地产,事业铺到东南亚,又一路扩展到美国,收购好莱坞酒店,在华尔街创办银行,还在1993年砸下巨资买下年年亏损的《国际日报》,只为了“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赚到钱后,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更大版图,而是地图上那个山多路窄的梅州。修桥,他一修就是六座;办学,他在贵州、云南援建了三十多所希望小学,还组织上千名中国干部去美国培训。你可以把他当成一个在海外打拼的工程总包商:不仅给家乡铺路架桥,还在全国各地“承包”教育、人才、医疗等基础工程。直到2023年,他还牵头开设口腔门诊,给梅州人免费看牙,又在疫情期间紧急采购口罩、手套支援广东,用一单单“亏本买卖”,去兑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命运并没给这位商业巨子一个体面的收尾。2023年,他因信用欺诈在印尼获刑三年十个月;2025年,上诉被驳回,80岁高龄的他必须在狱中度过后半程人生。讽刺吗?辉煌一生,最终在冰冷判决中收束。但他仍坚持向梅州捐出百万元奖教金,还托律师带话:“来世愿做真正的客家人。”早在1984年,养母临终时,他跪在床前唱起客家童谣《月光光》,送老人含笑离世;他不止一次说:“我没有一滴中国血,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这并非煽情口号,而是从街边油锅,到世界商场,再到铁窗之内,一以贯之的人生答案。 如果把他的人生当成一面镜子,你或许能得到两点启发:第一,出身、血统像身份证,只负责记录,不负责定义你是谁;真正决定走多远的,是你愿意为哪种价值付出真金白银。第二,无论身处多高位置,最好提前想好一个问题:当你跌落谷底时,还有没有一件值得坚持的东西?欢迎你想想:如果把“根”换成一个词,你会选家乡、文化、事业,还是某种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