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省召开记者会,突然宣布将由自卫队“确保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日本防卫省最近放了句“硬话”,说自卫队要亲自下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这句话听着像是往桌子上重重拍了一下,但如果稍微往里看,你会发现它不是简单的姿态,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直接撞在一起。 日本国土资源有限,能源和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海运通道对经济运转至关重要。台湾周边水域作为关键航线,一旦出现不稳,货物运输中断将直接冲击制造业和民生。日本政府长期关注这一区域,自2021年起多次在官方文件中强调台海稳定与本土安全挂钩。例如,防卫白皮书反复指出,任何冲突都可能波及西南诸岛,影响石油供应和贸易链条。2025年,高市早苗领导的内阁进一步强化这一立场,推动军费占比提升至GDP的2%,用于采购先进装备如F-35战机和导弹系统。这些举措旨在防范潜在中断,确保供应链连续性。日本自卫队在冲绳和宫古岛等地部署监测设施,目的是实时掌握海域动态,避免经济被动。整体来看,日本的关注点更多落在自身利益保护上,而不是单纯的区域调解。 防卫省的声明源于对地缘风险的评估,日本视台海为自家后院,任何变动都可能放大成国家危机。历史上,日本通过美日同盟框架处理类似议题,2021年麻生太郎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表述已成为政策基调。2025年11月,小泉进次郎在记者会上明确自卫队角色,强调维护现状以保障航道畅通。这与日本和平宪法相衔接,但也暴露出从防御向主动姿态的转变。自卫队近年来增加西南方向演习,模拟应对封锁场景,舰艇和飞机频繁巡航周边水域。这些行动反映出日本对能源安全的焦虑,因为进口石油的80%以上途经该区域,一旦受阻,工厂停产和物价上涨在所难免。日本政府通过此类声明,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动,协调盟友资源,形成威慑效应。 从中国角度看,台海稳定有其独特定义,基于历史和法律基础。《波茨坦公告》和相关国际文件明确台湾归属,中国强调统一是实现长久稳定的路径。这与日本维持现状的思路形成对比,中国视外部干预为红线,追求自主掌控局面。近年来,中国海军力量稳步增强,055型驱逐舰和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西太平洋,演习从展示转向实战化训练。这些发展形成完整体系,涵盖从研发到部署的全链条。中国外交部多次回应类似声明,重申台湾事务属内政,不容外力插手。这种视角下,稳定不是冻结现状,而是通过对话和内部机制逐步推进统一,避免外部因素制造紧张。 日本军事布局目前处于构建阶段,统合作战司令部成立旨在整合陆海空力量,但系统磨合仍需时日。自卫队采购F-35和升级反舰导弹,旨在填补西南防御空白,这些装备虽先进,却多为单个部件,尚未形成无缝衔接。中国方面则已实现体系化运作,联合演习常态化,舰队机动性强,覆盖多领域作战需求。这种差距反映在实际能力上,日本依赖盟友情报和基地共享,而中国注重独立发展,从规则制定到战场节奏均自给自足。日本的声明虽强硬,但实际执行受宪法和国际法制约,自卫队行动需国会批准,避免越界。 战略层面,日本动作深受美日同盟影响,规划往往围绕美国需求展开,武器和基地多为美军补位。这源于战后体制,日本战略选择空间有限,需在和平宪法框架内操作。中国则追求战略独立,不依赖外部托底,从研发到巡航形成闭环体系。外部势力介入被视为底线,中国多次公开表态,强调掌控统一进程。这种对立凸显根源差异,日本通过声明提升存在感,中国则以行动巩固地位。国际社会关注此动态,美国支持日本立场,东盟呼吁克制,避免升级。 声明发布后,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驳斥干涉内政,主张通过对话化解分歧。日本继续推进军事整合,统合作战部协调部队,但兼容问题频现。自卫队与美军联训增多,模拟海峡防护,却未引发实际冲突。中国保持巡航节奏,展示成熟能力。整体格局未变,日本表态虽引议,但力量对比稳固,重点在部署而非言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