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并且阿方提出的军事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耿飚这个人,从小在湖南醴陵矿井里干活,1928年就入了党,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一路打过来,1955年授中将军衔。1969年4月九大选上中央委员,5月6日晚周恩来亲自找他谈话,交代去阿尔巴尼亚当大使,这可是九大后派出的第一个中央委员级大使,可见中央多看重中阿关系。5月16日他从广州飞巴基斯坦转机,两天后落地地拉那,阿方副外长马利列去机场接机。耿飚到任后马上要求到处跑,看援助项目到底用得怎么样。 那时候中阿关系表面上铁得不得了。1949年11月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苏联带头批中国,只有阿尔巴尼亚站出来说话,中国就把他们当最铁的盟友。从1954年开始,中国对阿援助就没停过,到1969年经济军事加起来快90亿人民币,阿全国才200多万人,平均每人4000多块,那时候国内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块,这数字听着就吓人。 耿飚一到地方就发现不对劲。中国援建的化肥厂年产20万吨,按阿尔巴尼亚耕地面积算,平均每公顷能分400公斤化肥,远超实际需要。结果多出来的化肥直接卸在田边、地头、路旁,没人盖仓库也没人施用,袋子破了尿素洒一地,雨一冲太阳一晒全失效了。磷肥钾肥也一样,堆在合作社空地上,雨水一泡顺沟流进河里,白花花一片。中国当时自己化肥都紧巴巴,还得优先供应阿尔巴尼亚,结果就这么浪费掉。 纺织厂更离谱。中国在阿尔巴尼亚建了好几座大型纺织联合企业,机器是中国给的,技术员也是中国派去的,可阿尔巴尼亚本土一斤棉花都不产,所有原料得中国用外汇从埃及、苏丹买来运过去。织成布、做成衣服后,他们又硬塞给中国外贸公司,必须买回去,价格还比国内同类产品贵。中国等于出了设备、出了原料、出了运费,最后还得掏钱买自己的东西回来,绕了一大圈子白白贴钱。 军事援助简直没边。阿尔巴尼亚才300多公里海岸线、200多万人,却要中国帮建24个军用机场、几十个地下弹药库、几百个海岸炮台,坦克火炮舰艇飞机给了一堆又一堆。仓库里中国造的122毫米榴弹炮炮衣都没拆就落灰,有些装备直接锈了。阿方每次提清单都长得吓人,上百门重炮、数千枚鱼雷、上千辆坦克,中国照单全给。耿飚后来算过,这些装备足够武装十几个师,远远超过一个弹丸小国的实际国防需要。 还有电线杆,中国专家建议用水泥杆便宜耐用,阿方死活要无缝钢管,说结实。结果全国马路边立起来的全是亮闪闪的中国钢管。电视台也要每个农业社一台,那时候中国北京上海黑白电视都稀罕,农村压根不敢想。中国有求必应,阿方张口就要,援助规模完全失控。 耿飚把这些情况一件件记下来,回到使馆连夜整理,写成19页长信,列满具体数字和事例,寄给乔冠华。乔冠华看完马上送中央。毛泽东看后批示: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李先念后来见到耿飚,握着手说你胆子真不小,我早想说一直没机会。周恩来也专门提起这件事,再次转达主席肯定。 这封信直接让中央意识到过去那种只看立场不看实际的援助方式走不通了。从1970年起,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开始有计划、有重点,不再随便答应所有要求。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几次来使馆交涉,耿飚都按中央指示平静回绝。1971年耿飚回国,继续在外交岗位工作,后来还当过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一直到80年代都还在中央领导层。 这件事也给中国外交敲了警钟。过去因为意识形态一致就无条件支持,现在开始转向务实。1970到1973年间,中国跟意大利、奥地利、希腊、西德等一批欧洲国家建交或提升关系,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到大使级。1971年4月借乒乓球邀请美国队访华,打开中美民间交往大门。这些变化,都跟耿飚那19页信有直接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