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外网上终于出现了零星的所谓“理性爱国”的日本网民,但没啥意义,不必道歉,我们希望车力巨人兑现她的狠话,相信那一天真的来临后,“理性爱国”的日本人会更多。 我记得,此前查阅抗日时期,渊子崖保卫战相关资料时,有这样的描述:当日军进村扫荡,倘若仅遭遇零星抵抗,自身伤亡哪怕为零,那他们也必定会大开杀戒,将整个村子彻底屠戮殆尽。 然而,一旦遭遇如渊子崖村这般顽强不屈的抵抗,致使自身死伤惨重,日军反倒不敢前来报复了。此后扫荡时,他们宁可绕开渊子崖村,哪怕此时渊子崖村已然元气大伤、不堪一击。 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背后藏着一个很现实的逻辑,这个逻辑跨越了时代,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外网上那些零星的“理性爱国”声音,听起来似乎让人感到一丝欣慰,觉得对方社会里终于有了清醒的人。 但说白了,这种声音在和平时期、在对方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时出现,更像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点缀,甚至是一种麻痹对手的“文明”伪装。 它改变不了什么,也影响不了什么,因为这种声音的背后,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更没有让对手感到痛的代价。 你想想看,当一个群体习惯了高高在上,习惯了用俯视的姿态对待你时,你跟它讲道理、谈理性,它能听得进去吗?它只会觉得你软弱可欺,你的理性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求饶。 这让我想起渊子崖村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最让人深思的部分,恰恰是日军那看似矛盾的反应。为什么面对零星抵抗,他们反而要下死手?因为那种微弱的、不成体系的反抗,在他们看来,不是威胁,而是一种冒犯。 这种冒犯挑战了他们“不可战胜”的神话,刺痛了他们作为强者的虚荣心。为了维护这种虚假的威严,他们必须用最极端、最残忍的屠杀来回应,告诉所有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是一种纯粹的、基于恃强凌弱的心理震慑。他们杀的不是抵抗者,而是“抵抗”这个行为本身,是要彻底抹掉任何反抗的念头。 可一旦情况变了,当渊子崖村的村民用土枪、大刀甚至农具,让这支“皇军”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惨重伤亡时,日军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候,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冒犯”,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每一次进攻,都可能意味着又一名士兵倒下,这种血淋淋的代价,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计算得失。渊子崖村在他们眼中,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揉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块啃起来会崩掉牙齿的硬骨头。 所以,他们选择了绕开。这种“绕开”,不是出于仁慈,更不是什么“理性”,而是最原始的趋利避害。他们怕了,不是怕村民的“理性”,而是怕村民手里的刀枪,怕那种同归于尽的决绝。这个村子虽然元气大伤,但它赢得了一种最宝贵的东西——敬畏。 说到底,无论是当年的日军,还是今天某些国家里的极端声音,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只有一种,那就是力量。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跟你耍流氓; 你让他们感到痛,他们才开始跟你讲“理性”。这很残酷,但却是人性深处和国际关系中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些所谓的“理性爱国”派,什么时候会真正壮大起来? 不是在他们社会内部自我反省的时候,而是在他们因为自己的狂妄和侵略,被现实狠狠教训一顿,撞得头破血流之后。 当“车力巨人”的狠话不再是狠话,而是变成了落在每个人身上的现实,当整个国家都为这种狂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时,那些曾经沉默的“理性”声音,才会被痛苦和恐惧放大,成为社会的主流。因为他们会发现,继续跟着那帮疯子走下去,只会一起毁灭。 历史和现实,就像一面镜子,反复映照出同一个道理:和平与尊重,从来不是靠乞求和退让换来的,而是靠打出来的、靠让对方感到畏惧换来的。 渊子崖村的村民用生命换来了敌人的绕道而行,那么在更宏大的尺度上,一个民族想要赢得真正的安宁和对手的尊重,又需要付出什么呢?这个问题,或许比单纯的道德谴责或期待对方的“理性觉醒”,要深刻得多。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