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印度员工的事,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大家反感的从不是外籍人士,而是无视规则

木槿论事 2025-11-19 16:10:58

关于深圳印度员工的事,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大家反感的从不是外籍人士,而是无视规则的特权感!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深圳这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印度员工事件”,真要说刺中大家哪根神经,还真不是“他是哪国人”,而是那句让无数人火气往上冒的潜台词——凭什么你可以不守规矩还被护着?   事情本来不复杂,一家科技公司里几个印度技术岗,天天把茶水间当客厅,嗓门大的隔着两间会议室都能听见,吃咖喱饭倒残渣更是随心所欲,黏得下水道三天两头堵。   而行政去提醒,人家甩一句“我们在印度都这样,你们要习惯国际化”,这气话一出,办公室空气都能结冰。   员工们原本只是抱怨,但转折点出现在管理层的反应上——贴张提示牌、轻飘飘说一句“注意影响”,然后反过来劝本土员工“大度一点”。   更让人窝火的是,同一家公司里,曾有程序员因为接电话声音大,被扣绩效、写检查。   可现在,外籍员工把茶水间堵到不能用,处罚?没有,批评?没有,甚至连“严肃沟通”都不配。   这不是“一碗水没端平”,这是直接把盆往偏处倒。   偏偏这样的事不是孤例,深圳这两年屡屡出现外籍人士仗着身份耍特权的新闻:有人住着人才房却拒缴物业费,还在走廊乱拉电线,把公共设施当私人领地;有人在景区明示“禁止下水”的牌子前,脱衣跳进水潭搓香皂,下游还是村民喝水的源头。   甚至还有人为了拍视频站到高架桥边缘,害得整段路差点追尾成串。   这些事件出现在不同地方,却全带着同一种味道——把“外籍”“专业岗”当免死金牌,把“尊重文化差异”误解成别人必须迁就你。   但有意思的是,群众并没有借题发挥去讨厌外国人这件事本身,恰恰相反,真正受欢迎的外籍同事,是那种守规矩、讲分寸的人。   大家口碑里常常提起的,是凌晨六点就到公司的德国工程师,把微波炉擦得比自己家还干净;是新加坡来的产品经理永远守时、从不因为语言问题给别人添麻烦;是努力学中文、下班和团队小聚的韩国 QA,谁会排斥这样的人?   相处舒服不舒服,全在细节里,塞不下的不是“外国人”,而是“破坏规则的人”。   真正把大家情绪点燃的,是公司管理层那种莫名其妙的双标,外籍核心岗犯了错,叫“文化差异”;本地员工犯了错,叫“态度不端正”。   可一家公司最不能被破坏的是什么?不是 KPI,不是薪酬体系,是秩序和公信力。   你告诉员工大家要遵守统一规则,可当某些人踩线时你选择闭眼,那规则瞬间就成了笑话。   这种“身份高于规矩”的风气,不仅恶心人,还伤团队。   守规矩的员工觉得自己吃亏,不守规矩的人得意忘形,优秀的人往往第一个心凉,然后开始看外面机会——这才是真正危险的地方。   一家公司内部秩序一乱,人才往外跑,再漂亮的战略也站不住。   最讽刺的是,国家层面的规矩从来清晰无比,中国法律没有哪条写着“外籍人士可以不缴物业费”“外籍人士可以违反景区警示”。   深圳甚至明确把“社区表现”写进外籍专家评估里——违规可以直接影响工作许可和居留资格。   法治讲的是平等,只有个别企业和管理者爱搞“外国人优待套餐”,才让人误以为制度会替某些人兜底。   这一波事件能发酵,其实反映了年轻一代早就不吃“崇洋那一套”了,过去的“外国人来就是稀罕物”那种心态,早被互联网时代、全球竞争环境彻底冲散。   如今的职场人比任何时候都更看重公平和尊严——你可以比我工资高,因为你能力强;但你绝不能比我规矩大,因为你不是来当皇上的。   所以,问题来到最后就非常清晰了:一个社会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给外籍人士特权,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被规则保护、被规则约束。   你从哪来不重要,你做哪岗不重要,你皮肤什么颜色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你就得按这块土地的规矩来。   深圳的这件事,看似几句聊天、几勺咖喱、几条管道,实际上敲醒的是大家对“公平”的敏感神经——我们欢迎外籍同事,也欢迎多元文化,但绝不欢迎踩着规矩当特权的那类人。   尊重是互相的,规矩也是互相的,你守,我们欢迎;你不守,那就不好意思,谁都不欠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15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