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抵达希腊签署新天然气协议时,希腊爆发反泽连斯基的抗议活动。 11 月 16 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专机刚滑入停机坪,希腊政府的欢迎队伍就已就位,这场备受瞩目的外交会面,核心是一份价值 20 亿欧元的天然气供应意向书。 可没人想到,签字仪式的掌声还没落地,希腊街头就涌来了大批抗议者,“不会忘记敖德萨和顿巴斯的大屠杀” 的口号声此起彼伏,硬生生给这场看似 “皆大欢喜” 的合作泼了盆冷水。 这份协议的合作路径其实很清晰。乌克兰要通过希腊亚历山德鲁波利斯港,稳定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欧盟则出面提供全额资金担保,等于给这笔交易上了 “双保险”。 乌克兰之所以急着敲定这份合作,根源还是能源命脉被掐得太难受。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彻底切断了对乌管道天然气供应,而在此之前,乌克兰 40% 的天然气需求都依赖俄罗斯输送。 没了稳定气源,乌克兰的工业生产、居民供暖都成了难题,转头向西方求助成了唯一选择。 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刚好补了这个缺口,而希腊的亚历山德鲁波利斯港地理位置特殊,北接巴尔干半岛、东望黑海,能直接打通向乌克兰输送的陆上通道,这才有了这笔 20 亿欧元的意向书落地。 协议签署现场的氛围有多热烈,街头的抗议就有多激烈。数千名抗议者举着标语牌,从雅典市中心一路游行到协议签署的会场附近,口号声震得路边窗户嗡嗡作响。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基辅的纳粹分子在北约和欧盟的帮助下在敖德萨和顿巴斯犯下的大屠杀罪行”,这句话被反复高喊,不少抗议者还举着 “拒绝充当战争帮凶”“停止资助冲突” 的牌子,情绪激动地与现场安保人员形成对峙。 希腊民众的愤怒从来不是凭空爆发。一方面,希腊和俄罗斯在能源、贸易领域早有深度绑定,全国 30% 的橄榄油出口、25% 的旅游业收入都和俄罗斯市场相关,俄乌冲突让这些产业遭受重创,不少中小企业直接倒闭。 另一方面,希腊国内对北约东扩的不满由来已久,超过半数民众认为,正是北约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才引发了这场持续数年的冲突。 更关键的是,顿巴斯和敖德萨地区的平民伤亡事件,通过媒体报道持续冲击着希腊民众的神经,联合国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冲突以来这两个地区的平民伤亡已超 10 万人,其中不乏妇女和儿童。 这些现实让很多希腊人对泽连斯基政府产生抵触,自然不愿看到本国和这样的政权深度绑定。 泽连斯基在签字仪式上说得天花乱坠,称这份协议是 “乌希合作的里程碑”,能 “保障乌克兰未来十年的能源安全”。 但街头抗议者的呐喊,却戳破了这种乐观论调。 这场合作里,美国赚了能源利益,欧盟赚了地缘政治筹码,希腊赚了短期经济收益,可买单的却是乌克兰的财政和希腊的民意,还有那些在冲突中失去家园的平民。 说到底,国家间的能源合作从来离不开现实考量,但不能无视民众的呼声和历史的伤痛。 泽连斯基这次希腊之行,看似拿到了 20 亿欧元的 “定心丸”,却没能赢得普通民众的认可。 抗议者的口号或许有些极端,但背后是对战争的厌倦,对强权政治的不满,对民生为本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