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传我的一张胆囊息肉方,我用了三十年依旧灵验。记得他当年语重心长地说:“中医的命脉在传承,要是没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往后百姓的病痛谁来解?” 晚饭后,我坐在书桌前,轻轻翻看着这些年积累的行医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从各地探寻而来的精妙良方。当目光落在那张治疗胆囊息肉的方子上时,二十年前的那段经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二十年前,我前往湘西山区义诊。当地村民提及,村里有位老中医,不用手术,仅凭几味中药,就能有效应对胆囊息肉,不少患者听闻都慕名而来。我怀着崇敬之心特意前去拜访,随着交流增多,彼此渐渐熟络起来。老中医拿出一张祖传的胆囊息肉方,让我仔细研究,还对我说:“这个方子历经三代传承,帮助了许多人,你若觉得有用,就拿去用,中医的精华,就得有人传承下去。” 这些年,依靠这张方子灵活加减,我治愈的胆囊息肉患者数不胜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王女士,她查出胆囊息肉已有 2 年,最大的息肉直径达 0.8cm ,且伴有胆囊壁毛糙。她时常感觉右上腹闷痛,尤其是吃了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还伴有恶心的症状,平时嘴里发苦,食欲不振,晚上睡眠也不好。 前来就诊时,她舌边泛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典型的 “肝郁气滞、湿热内蕴” 之证。我依据老中医的方子,并结合她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开方:柴胡、夏枯草、莪术、薏苡仁、茯苓、白术、枳壳、木香、赤芍、甘草。 服用一周后,她就说右上腹闷痛的情况有所缓解,口苦之感也减轻了许多;持续调理一个月,恶心症状消失,食欲有所恢复,能正常进食清淡食物;坚持三个月后复查 B 超,息肉缩小至 0.3cm,胆囊壁也逐渐恢复正常。后续随访得知,息肉未再复发。 这个方子之所以有效,背后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人到一定年纪,情志易郁,肝气不舒,同时脾胃功能也会逐渐减弱。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胆汁的排泄就会受到阻碍;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变弱,水湿容易内生,与肝郁化热产生的 “热邪” 相互交织,形成湿热之象。胆汁排泄不畅,湿热长期蕴结,就容易在胆囊内形成息肉。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解决肝郁之关键;夏枯草清肝泻火、散结消肿,直击息肉病灶;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有助于消除息肉;薏苡仁、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从根源上杜绝湿热产生;枳壳、木香理气和中,使气行通畅;赤芍活血化瘀,改善胆囊局部血液循环;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让整个方子寒温适中,攻补得当。 整个方子既能清肝热、解肝郁、消息肉,又能健脾胃、调气机,标本兼治,从而使胆囊息肉逐步化解,且不易复发。 如今,总有人质疑这些乡间老中医,觉得他们没有资质,不够正规。但他们却不知,这些方子是老中医们一生经验的沉淀,是实实在在治愈了无数患者后流传下来的瑰宝。我行医多年,心中时常忧虑:要是这些珍贵的祖传秘方都失传了,以后遇到胆囊息肉这类病症,难道只能让患者承受手术之苦?中医传承一旦断裂,最终受损的,还是普通百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