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的温暖保卫战:青岛供暖交接阵痛期,千家万户的暖气片何时才能热起来? (來源:大众新聞-半島都市報) 寒潮席卷青岛,气温骤降至零下,供暖热线却意外“降温”。截至11月18日上午,半岛热线仅接进98通电话,但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在寒夜中的煎熬。暖气不热、新企业“接班”不力、老旧管道漏点频发……这场关乎民生的温暖保卫战,正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温度与效率。 家住胶州景尚名都的李女士,摸着冰凉的暖气片愁容满面。今年小区更换新能源供热企业,本以为能享受更环保的暖流,谁知正式供暖三天后,家中温度仅17.8℃。“客服说下工单,但维修时间遥遥无期。”她的无奈,是多个小区居民的共同心声。新旧企业交接的阵痛期,为何要让百姓用挨冻来买单? 华电青岛热力有限公司高毅在接线现场分析,新企业面临设备杂质清理、管网气堵、参数调试等多重挑战。但市民更想追问:既然提前接管,为何预案不足?若初期问题不可避免,能否通过更透明的沟通缓解用户焦虑?当“最多两周解决”的承诺遇上骤降的气温,信任的裂缝如何弥合? 半岛记者走访发现,盈创天一新能源接手的56个小区中,管道积气、漏点问题集中爆发。工作人员解释,新能源供热需重新调试热平衡,末端小区易被“抢走热量”。技术难题固然存在,但民生服务不能只靠解释。当老人裹着棉被在家颤抖,当幼儿在冰凉房间里感冒,解决问题的效率远比理由更重要。 与此同时,平度化肥厂家属院的张女士却等来了转机。通过半岛热线反映后,热企中午即上门排水调阀,温度升至19.7℃。一冷一暖的对比揭示着:只要响应机制足够敏捷,刺骨的寒意终能被驱散。 供暖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责任与初心的试金石。从能源集团快速通道解决缴费难题,到热力工人深夜排气检修,那些在寒风中奔走的背影,让我们看到寒冬里的希望微光。但若企业将民生工程视为普通生意,忽视前期调研与应急准备,便是对群众信任的透支。 这个冬天,暖流何时能涌入每个角落?答案或许藏在细节里:热企能否主动排查而非被动响应?社区能否搭建居民与企业的沟通桥梁?监管部门能否对服务不力者亮出红牌?当千万家庭推开家门,迎接他们的应是温暖而非抱怨。 民生温度 城市管理 青岛身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