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 2023 年北京科技论坛,彭壮壮展示 AI 成果时被问起父亲彭云。 “您父亲为何不回国?” 这话让他想起父亲那本写满批注的中文科研笔记。 笔记里藏着彭云半生的科研贡献,也藏着他不为人知的坚守。 1985 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实验室,彭云刚完成一项 AI 算法突破。 他立刻把成果整理成中文报告,寄给国内母校哈尔滨工程学院。 这份报告后来成了国内人工智能专业的重要参考资料,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是他定居美国后,为国内科研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却很少有人知道。 彭云 1946 年生于重庆,3 岁失去父母,养母谭正伦含辛茹苦带大他。 “江姐之子” 的标签让他从小立志,要像母亲说的 “建设新中国”。 1965 年他以四川理科状元考入哈工程,毕业后一头扎进计算机领域。 70 年代末,国内计算机技术落后,他带头攻关,成功研发简易数据处理系统。 1980 年他赴美留学,不是为了定居,而是为了突破技术瓶颈。 在美国,他发现国内在 AI 算法研究上存在空白,便把重点放在这一领域。 1988 年,他提出的 “多层神经网络优化模型”,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 国内科研团队据此改进,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是他的关键贡献。 留学结束后,记者追问 “为何不回国”,他指着实验室的设备解释。 “我在这里能更快出成果,这些成果最终会惠及国内。” 他说到做到,每年都回国举办学术讲座,把最新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分享。 90 年代初,他还牵头促成中美高校科研合作,为国内引进先进实验设备。 1990 年养母谭正伦去世,他因主持重要科研项目未能及时回国。 这份遗憾让他更加努力,次年就研发出 “智能数据分析系统”。 该系统被国内多家科研机构采用,大幅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他说:“这是给养母的交代,也是给母亲江姐的交代。” 2000 年后,彭云的研究方向转向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他研发的 “工业 AI 质检模型”,能精准识别产品缺陷,降低生产成本。 国内多家制造企业引进该技术,每年节省上亿元成本,这是他的实际贡献。 他从不谈回报,只说 “能为国家工业发展出份力,就没白费功夫”。 彭壮壮在美国长大,从小听父亲讲奶奶江姐的故事,也看父亲做科研。 他记得父亲总把中文资料锁在抽屉里,说 “这些是给国内留的”。 2010 年,彭壮壮博士毕业,毅然选择回国,要把父亲的贡献延续下去。 他说:“父亲在国外搭桥,我要在国内修路,让技术真正落地。” 彭壮壮回国后,投身金融科技领域,运用父亲研发的 AI 模型优化风控系统。 该系统帮助国内多家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这是彭云技术的间接贡献。 彭云得知后很欣慰,说:“我们父子俩,用不同方式圆同一个梦。” 如今 87 岁的彭云,仍在美国坚持科研咨询工作,每天都会看中文期刊。 他每年回国两次,一次探亲,一次参加学术交流,从未间断。 去年他还把自己几十年的科研笔记整理成册,捐赠给国内高校图书馆。 这些笔记里满是批注,是他毕生科研经验的结晶,也是珍贵的贡献见证。 在最新的采访中,记者再问起当年的选择,彭云拿出手机展示照片。 照片里是国内高校使用他研发技术的场景,他笑着说:“这就是我的答案。” 他从未加入美国籍,始终保留中国国籍,心里永远装着 “建设新中国” 的初心。 彭壮壮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在国内科技领域深耕,让家族贡献代代延续。 现在,彭云最开心的就是和北京的孙子视频,听孙子唱《红梅赞》。 他常对孙子说:“不管在哪里,能为国家做贡献,就是好样的。” 这个背负着特殊标签的家庭,用两代人的坚守与贡献,诠释了真正的爱国情怀。 彭云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默默的贡献同样值得尊重。 信息来源:《江姐之子在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