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变了?11月14日,他在台北一场企业家闭门会议上直言:“凡是失去大国支持的政权,都难逃被殖民的命运,与其落得悲惨下场,我宁可靠向大陆。” 2025 年 11 月 14 日台北闭门会,郭台铭 “宁可靠向大陆” 的言论,让不少人想起 1988 年他赴深圳建厂的初心。 那时他攥着 60 万美元启动资金,借着大陆招商引资政策,在深圳租下 5100 平方英尺厂房,创办富士康。 谁也没想到,这个塑胶小厂老板,会靠大陆政策建起全球最大代工厂。 1974 年郭台铭在台湾创办鸿海时,资金还是母亲标会凑来的,做着不起眼的连接器生意。 1985 年他在美国注册富士康品牌,却因成本高难以为继,急需寻找低成本生产基地。 恰在此时,大陆开放台商投资,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给出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红利。 1988 年 5 月,郭台铭带着八人团队赴深圳考察,当场敲定设厂,成为早期赴大陆的台商之一。 当时台湾当局禁止高技术赴大陆,郭台铭巧妙以组装业务起步,顺利拿到投资许可。 他从台湾抽调干部,在当地招了 150 名员工,深圳海洋厂就这样开工了。 大陆的政策支持很实在: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减半征收,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 靠着这些政策,富士康快速积累资金,1992 年又在深圳建起黄田厂,规模扩大三倍。 1992 年邓小平南巡后,大陆招商引资力度更大,郭台铭趁机布局江苏昆山。 昆山科技园给出 “一站式审批” 政策,从注册到投产仅用两个月,效率远超台湾。 此时鸿海年营收已从 31 亿新台币增至 150 亿,郭台铭感慨:“是大陆政策给了我扩张的底气。” 1996 年龙华科技园开工,这里后来成为富士康的核心基地,巅峰时员工超 30 万人。 大陆的政策红利不止于税收,还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从深圳到郑州、武汉,各地政府为富士康配套建设交通网络、员工宿舍,甚至开通专属公交。 2000 年后,大陆鼓励电子制造业升级,富士康借此切入苹果供应链,拿到 iPhone 代工订单。 全球每 5 台电脑就有一台装鸿海产品,这背后是大陆产业政策的精准扶持。 2013 年,贵阳推出绿色产业园政策,郭台铭顺势在此布局第四代工厂,聚焦节能环保。 这一年鸿海跻身世界 500 强第 30 位,郭台铭在奠基仪式上说:“大陆政策总能踩准发展节奏。” 2015 年大陆推动工业互联网,富士康立刻响应,投入巨资研发智能制造技术。 2018 年,借着 A 股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政策,富士康工业富联成功上市,募资超 270 亿元。 期间郭台铭也曾尝试布局美国,2018 年宣布投资百亿美元建厂,却遭遇政策变数。 美国承诺的补贴缩水,审批流程繁琐,工厂规模一减再减,成了 “烫手山芋”。 反观大陆,2023 年推出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鸿海立刻豪掷 2.32 亿加码青岛项目。 该项目享用地价优惠和研发补贴,从签约到投产仅 8 个月,2024 年出货量就破 5 万片。 现实的对比让郭台铭愈发清晰:企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沃土。 2019 年他从鸿海退休,但仍深度参与战略决策,多次强调 “大陆政策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 2024 年,大陆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他推动富士康与吉利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造电动车。 MIH 电动车联盟快速壮大,正是借助大陆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政策优势。 2025 年 11 月的闭门会上,他直言 “宁可靠向大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三十多年的切身感受。 从 60 万美元到万亿营收,从塑胶小厂到科技巨头,每一步都踩着大陆政策的节拍。 他的经历不是个例,数十万台湾企业在大陆政策支持下成长,成了两岸经济融合的见证。 如今 75 岁的郭台铭虽已退休,却仍频繁往来于两岸,考察各地产业政策。 他主导的富士康与大陆企业合作项目超 20 个,涵盖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鸿海 2025 年前三季度营收中,大陆市场占比达 58%,比十年前提升 12 个百分点。 其实郭台铭的现状,是台商依托大陆政策发展的缩影。 那些质疑他 “变卦” 的声音,忽略了他从创业之初就扎根大陆政策沃土的事实。 对他而言,“靠向大陆” 从来不是选择,而是三十多年来与政策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参考信源:郭台铭投书美媒批赖清德拒一个中国 加剧台海战争危险 2023-07-18 中国台湾网


用户10xxx52
看看这软骨头变的多块!国破的时候绝对是汉奸
PANDA
见风使舵,不赏大陆饭吃了?不倾家荡产买武器抵抗武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