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金庸嘲讽中国造原子弹:“花钱造原子弹有什么用啊,百姓都没饭吃了,有这

绮山昭华 2025-11-19 12:35:08

1963年,金庸嘲讽中国造原子弹:“花钱造原子弹有什么用啊,百姓都没饭吃了,有这钱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陈毅元帅听闻后掷地有声地说:“裤子可以不要,原子弹必不可少!” 当时的中国,日子过得憋屈,外面有西方世界拉起来的封锁铁幕,里面还刚遭了苏联专家的“背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搞了个巴黎统筹委员会,专门盯着社会主义阵营搞封锁禁运,从1949年就开始了,到1963年已经把路子堵得死死的。   美国不仅自己不卖东西给中国,还管着别的国家,商船敢往中国运物资,路过美国辖区就可能被扣留,连中国产的土产都不让进他们的市场,中美贸易早就在1952年就断了来往。   更要命的是军事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后来解密的文件显示,1964年他们制定的核作战计划里,明确要把中国拉进去,打算摧毁中国30座大城市,目标是消灭30%的城市人口、摧毁50%的工业用地,按当时的人口算,这意味着要让2亿多人丧命,这种明晃晃的核讹诈,可不是多穿几条裤子就能挡得住的。   这边西方的封锁还没松劲,苏联那边又捅了一刀。1960年7月,苏联突然照会中国,要在一个月内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技术专家说走就走,还中止了900多名后续专家的派遣,顺带撕毁了600个合同,其中光科学技术合同就有257个。 那些之前援建的项目,大到钢铁厂、电站,小到机床车间,专家一撤,图纸被带走,关键部件断了供,不少工程直接成了烂尾,当时中国“二五”计划里的很多工业项目,瞬间就没了技术支撑。   这时候要是手里没点硬家伙,人家想怎么拿捏你就怎么拿捏,今天断你设备,明天卡你物资,后天再用核武器吓唬你,没有还手之力的日子,只会比没裤子穿更难受。   而且,金庸先生担心的“花钱太多影响民生”,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   1964年中国的GDP大概是1600亿元,而造原子弹每年的投入也就3亿元左右,占比连0.2%都不到,根本算不上挤占民生资源。   搞原子弹的技术,还顺带盘活了民生相关的产业,比如制造原子弹需要的高能炸药技术,和生产化肥的合成氨技术本就是同一条科技树,掌握了高温高压控制技术,既能炼炸药,也能造化肥。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的化肥产业就开始发力,从当年不足200万吨的产量,到1979年翻了将近10倍,粮食产量跟着涨,百姓的饭碗反而更稳了,这可比单纯多做几条裤子实在多了。   那些搞原子弹的科研人员,才是真的把“没裤子穿”的苦吃到了极致。   邓稼先他们领着一群年轻人,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建起了最初的研究基地,后来迁到青海金银滩和新疆罗布泊,住的是帐篷,冬天没有暖气,靠近火墙烤得慌,离远了冻得哆嗦,洗手绢一甩就能冻干。   罗布泊的孔雀河水又苦又涩没法喝,所有饮用水都得靠汽车拉,他们却用算盘、铝锅这些原始工具,反复演算核数据,光是理论设计就进行了九次计算,最后还纠正了苏联专家留下的错误。   1962年提交初步理论设计方案时,没人知道他们熬了多少个通宵,也没人知道他们放弃了多少个人安逸,可正是这些人愿意“不要裤子”,才换来了整个国家不用看别人脸色的底气。   那时候的中国,缺的从来不是做裤子的布料,而是国际上的话语权。   没有原子弹之前,西方在贸易上卡脖子,连蔬菜、粮食这些基本物资的出口都要受限制,为了给港澳供应蔬菜,广东的农民得把田边、沟边的“五边地”都利用起来,还得签订合同保证产量。   有了原子弹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升起,美国原本还嘴硬说中国的原子弹“很差劲”,可取样化验后就傻了眼,发现中国已经掌握了铀235提炼技术,意味着能源源不断地制造核武器,再加上1965年导弹和原子弹成功结合,中国才算真正在国际上站得住脚。   后来邓小平同志说得明白,要是六十年代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國,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金庸先生当年的吐槽,只是看到了眼前的民生困境,却没看清那个年代的生存逻辑。   在弱肉强食的国际规则里,没有硬实力做后盾,再多条裤子也护不住安稳日子,苏联撤专家、西方搞封锁、美国扬言说要扔核弹,这些都在告诉中国,只有自己手里有“镇国重器”,才能让别人不敢随便欺负,才能安安心心搞建设、改善民生。   陈毅元帅的那句话,不是不关心百姓的冷暖,而是知道,国家的安全才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

0 阅读:206

评论列表

无名

无名

1
2025-11-20 00:19

金庸本就是满清余孽,他的故事里全是黑汉人的。比如射雕里守襄阳的被他写成吃喝玩乐。

foxwu

foxwu

2025-11-20 00:07

大仁不仁,小仁德之贼也。文学家谈政治话题往往贻笑大方

猜你喜欢

绮山昭华

绮山昭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