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报道,浙江湖州,一女子在影院看完电影,发现裤子屁股后面全是血,可把她吓够呛,她跑到卫生间一看,隐私部位和内裤被血染透了,女子确定自己生理期还没到,血不是自己的。 女子姓陈,当天和闺蜜约着去湖州某商场影院看晚场电影。选座位时特意挑了后排角落,想着清静,可散场起身时,屁股传来一阵黏腻的触感。起初她没在意,以为是不小心蹭到了什么污渍,直到走出影院冷风一吹,才发现裤子后面晕开一大片暗红血迹,吓得她瞬间浑身发麻。 “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赶紧拉着闺蜜往卫生间跑。”陈女士后来跟记者说,卫生间里灯光下,她看清内裤和裤子内侧都被血染透了,皮肤却没有任何破损。她掐着日子算,生理期还有整整一周,这才确定血绝对不是自己的。闺蜜也慌了神,翻出手机对着座位拍照留证,照片里能清晰看到影院座椅的布艺表面,沾着一块硬币大小的干涸血迹,边缘还泛着暗红色。 两人立刻返回影院前台投诉,值班经理听说情况后,赶紧跟着去现场查看。座椅上的血迹确实存在,经理当场道歉,说可能是前一场观众留下的,保洁清扫时没注意。“我们每场电影结束都会清洁座椅,但布艺座椅缝隙容易藏污纳垢,有时候确实会有遗漏。”经理解释着,提出给陈女士报销洗衣费和医疗检查费,还赠送两张观影券作为补偿。 可陈女士根本不接受,“这不是钱的问题!血迹来源不明,万一有传染病怎么办?”她坚持要影院给出血迹检测报告,确认没有健康风险。双方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影院最终同意联系专业机构检测,同时调取监控查找前一场观众的线索。监控显示,前一场坐在这个座位的是一位年轻女性,观影中途曾多次起身,离开时裙摆似乎沾着什么,工作人员尝试联系对方,但对方预留的手机号已经停机。 检测结果出来后,影院第一时间告知陈女士:血迹仅含普通人体红细胞,未检测出乙肝、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即便如此,陈女士还是花了近千元做了全套体检,直到拿到阴性报告才松了口气。“想想就后怕,公共场合的卫生怎么能这么马虎?”她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很快引发了网友热议。 评论区里,不少人分享了类似的糟心经历:“我上次在影院座椅上摸到过口香糖,粘在裤子上洗不掉”“KTV的麦克风上有口红印,工作人员只是用纸巾擦了擦”“高铁座位的小桌板,用湿巾一擦全是灰,还有不知名的污渍”。大家普遍吐槽,很多公共服务场所的清洁流于表面,根本达不到卫生标准。 记者随后走访了湖州多家影院,发现大部分影院的清洁流程确实存在漏洞。某影院保洁员透露,他们每场电影结束后只有5分钟清洁时间,只能快速擦拭桌面、捡起垃圾,座椅缝隙和布艺表面基本没时间仔细清理,“领导只要求看起来干净,没人会检查座椅有没有血迹、污渍”。而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影剧院座椅应定期清洗消毒,每场演出后需进行表面清洁,可实际执行中,很多商家为了节省成本、提高翻台率,根本没落实到位。 更让人担忧的是,公共场合的卫生隐患不止于影院。卫生监督部门的抽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不合格率达18%,其中影剧院、KTV、网吧等密闭场所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集中在空气流通不畅、公共用品消毒不彻底、环境清洁不到位等方面。有疾控专家提醒,不明来源的血液、体液可能传播多种传染病,公共场合若不做好卫生管理,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陈女士的遭遇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在公共场合要多留个心眼。入座前可以先检查座椅、桌面是否干净,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不明污渍。同时,遇到卫生问题要勇敢维权,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权益,也是在督促商家重视卫生管理。 其实,公共场合的卫生状况,考验的是商家的责任心和底线。消费者花钱消费,不仅是购买产品或服务,也有权享受安全、卫生的环境。影院、KTV、交通枢纽等场所,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卫生保障。 卫生无小事,安全大于天。希望陈女士的经历能给所有公共服务商家敲个警钟,把卫生清洁落到实处,让消费者能放心消费。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倒逼商家规范操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