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1月17日报道,浙江湖州,一女子在影院看完电影,发现裤子屁股后面全是血,她跑到卫生间一看,隐私部位和内裤被血染透了,女子确定自己生理期还没到,血不是自己的,她一看影院座椅上也全是血。 (信源:1818黄金眼——看完电影裤子“一片红”,她说地上还有一滩血) “我在你们影院消费,坐了你们的椅子染一身血,凭什么让我自己找保洁报销?”浙江湖州影院的服务台前,俞女士把复查单据拍在桌上,声音里满是怒火。 对面的经理却一脸不耐烦,翻着白眼说:“又不是我们弄的血,你该找弄脏座椅的人,保洁只是没擦干净,责任不在影院。” 那天电影散场,俞女士攥着电影票走出影厅,总觉得屁股后面凉飕飕的。等她在商场卫生间一照镜子,瞬间浑身发麻——米白色牛仔裤的臀部位置,洇开了一大片暗褐色的血渍,连内裤和隐私部位都被染透了。 她第一反应是生理期提前,可掐指一算还有十几天。 脑子里“嗡”的一声,她立刻跑回影厅,果然看到自己坐过的座椅上,暗红色的血渍早已渗进了座椅缝隙,旁边还沾着几根带血的棉签。 “当时腿都软了,满脑子都是艾滋病、乙肝这些传染病。”俞女士事后回忆说。 她攥着染血的裤子找到影院前台,工作人员却慢悠悠地说“等经理来”。足足等了四十分钟,经理才姗姗来迟,瞥了眼血渍只说“可能是上一场观众留下的”,既没道歉也没提解决方案。 俞女士越想越怕,当场打车去医院做检查,花146元查了传染病四项,拿到“未见异常”的报告才稍稍安心。 可报销时又出了岔子。经理先是推说“该找弄脏座椅的人”,在俞女士拿出消费记录据理力争后,才不情不愿地报了第一次检查费。 可俞女士想到传染病有潜伏期,隔了一周又去做了复查,再找经理时,对方直接甩锅:“这次该找保洁,是他们清洁不到位。” 这话彻底点燃了俞女士的火气。她特意去影厅观察,发现保洁员清洁座椅时,只用抹布随便擦两下表面,缝隙里的污渍根本不清理。 “我花39.9元买电影票,买的是安心消费,不是来给别人的血渍买单的。”俞女士提出要影院赔偿500元裤子钱,可经理一口回绝,说“最多给你一张免费观影券”。 这里必须科普两个关键点。 从健康角度说,血液传播传染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足够量的活病原体、接触者有伤口或黏膜破损。只要皮肤完整,通过座椅接触血液感染的概率极低。 但俞女士的担忧完全合理,毕竟没人能确定自己皮肤是否有微小破损,影院有义务消除这种安全隐患。 从法律层面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影院作为服务方,没做好座椅清洁和检查,导致消费者人身权益受侵害,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经理让消费者“找第三人报销”的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消费者和影院存在服务合同,与保洁、前一位观众并无直接关系。 俞女士更在意的是影院的态度:“我不是非要这点钱,就是想让他们重视卫生。” 她特意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社交平台,提醒大家“看完电影先检查座椅,发现问题立刻拍视频留证”。 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并不难。有影院工作人员透露,规范流程是每场次结束后,保洁员需用消毒湿巾擦拭座椅,重点清理缝隙,检票员还要二次检查。 可很多影院为了省成本,把清洁时间压缩到几分钟,自然会出问题。 消费者走进影院,买的不只是观影服务,更是安全保障。影院不能只盯着票房,却把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抛在脑后。 俞女士的坚持,不仅是为自己维权,更是在帮所有观众敲响警钟。遇到消费侵权别忍气吞声,保留好票据、视频等证据,该维权就维权。 你在影院遇到过卫生问题吗?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一起督促商家规范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