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当琼崖纵队出现在四野官兵面前时,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2万多名

乐山聊养生 2025-11-19 10:35:03

1950年,当琼崖纵队出现在四野官兵面前时,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2万多名战士,全身穿的破破烂烂的,很多人都还穿着历经沧桑的红军军装,有的人甚至还打着赤脚。 四野的将士愣在原地,不为别的,只因这支队伍看起来与他们所认知的部队完全不同。可就是这些人,他们在孤岛海南坚持了二十多年,无依无靠,没日没夜地战斗,撑起了整整一块红色根据地,堪称奇迹。 1927年,琼崖的第一枪打响后,很快被镇压。那场武装暴动虽未取得胜利,却留下了深深的火种。当所有人都以为革命在海南无以为继时,冯白驹带着仅剩的26人钻进了母瑞山原始森林。他们没有粮食,就吃野苋菜;没有被褥,就用芭蕉叶遮风挡雨。这一“野人”般的生活,整整持续了八个月。那时候有人问:“我们真的还能坚持下去吗?”冯白驹咬着牙说:“只要我们还活着,琼崖红旗就不会倒!” 几年后,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围剿,飞机、迫击炮轮番上阵,红军的武器厂、医院被炸成废墟。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村民被屠戮。但是,他们并没有崩溃。1933年,队伍再次突围,仅25人,却再次燃起了战斗的火焰。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样的组织还能在绝境中顽强重生。 1939年,日军全面侵占海南,琼崖红军被迫再次转型为抗日独立队。当时全队仅有300余人,步枪不足200支,子弹更是稀缺,每人平均不到5发。他们甚至要靠战场上拾来的枪支补充武器。然而正是这些装备简陋、身穿旧军装的战士们,在潭口阻击了数千日军,拼光了最后一发子弹,用刺刀甚至石头继续战斗。 那几年,琼崖抗日武装孤立无援,没有一兵一卒的外援,也没有一斤粮草的补给,靠的是群众支前、地方掩护,靠的是游击战术与绝不投降的意志。六年半时间里,他们打了超过2200场战斗,击毙敌军3500多人。日本军部的报告中曾愤怒地写下:“海南岛的共产党武装始终未能肃清。” 1943年,为了应对敌军的“蚕食”围剿,冯白驹提出了“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策略,他带着黎族、苗族的抗日队伍深入深山密林,不断游击,灵活转移,打乱了敌人的进攻节奏,保住了根据地的完整。战士们在山沟中生活作战,靠一把刀、一条竹筒、一把咸菜干顽强求生。有的战士在一次突围战中脚被炸伤,为不拖累队伍咬舌自尽;还有的战士将仅有的食物分给群众,自己忍饥挨饿也不动摇信念。 等到解放战争全面打响时,这支队伍已经发展为2.5万人。可即使到了1948年,他们的装备依然寒酸,重机枪不到40挺,大部分人仍用冷兵器作战,靠地形、靠策略,硬生生牵制了敌人十万兵力。有女战士赤脚送情报,在山路上奔走数十里,脚底被割得血肉模糊仍不言放弃。 他们不是不想穿新鞋,不是不想换军装,而是知道这些宝贵的物资应当留给前线冲锋的同志。当四野送来2000套新军装时,纵队党委的决定是:优先发给女同志和伤病员,机关干部最后一个领。很多人拿到胶鞋却舍不得穿,说:“穿了就打湿了,不如留着打胜仗再穿。” 有人身上的军装缝了27块补丁,帽子上的红星也早已褪色。可正是这群人,提前为接应四野筹集了30万斤粮食,还派出300多名熟悉地形的向导护送大部队登陆。他们用竹筒装咸菜招待“亲人部队”,一碗咸菜汤,胜似山珍海味。 他们的形象,不像军人,却比谁都像军人;他们的脸庞被岁月刻满风霜,却比任何旗帜都鲜明。多年后,四野老兵站在临高角的纪念碑前久久无语,那两面并肩而立的红旗,一面代表四野,一面代表琼崖纵队,象征着两支队伍在苦难中走向胜利的历史交汇。 他们没有高大的城墙、先进的武器,但他们有最可贵的东西——人民的支持与不屈的灵魂。而这,才是一支真正无敌的军队。

0 阅读:0
乐山聊养生

乐山聊养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