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了!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看似立场坚定,实则是一场被政治裹挟、无视产业规律的豪赌。 这事儿根本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德国近年来对华通信技术政策的极端升级,早在2024年就已经定下了5G“去中国化”的时间表,要求2026年前清除核心网络里的中国组件,2029年底完成全面替换,现在不过是把矛头提前对准了6G。 说穿了,背后首先是绕不开的政治压力,欧盟早就憋着要把2020年那套“规避高风险供应商”的建议变成强制性法规,不仅针对5G,连固定宽带里的中国设备都要限制,甚至威胁不给听话的国家发援助资金。 而外部还有美国的步步紧逼,去年美国拉着加拿大、芬兰等9个国家搞了个“6G联盟”,明摆着就是要绕开中国制定标准,德国要是不跟着表态,很可能被贴上“不团结”的标签,这对于在乌克兰问题上需要欧美协同的德国来说,显然是不愿承受的政治负担。 再加上默茨自己上台就磕磕绊绊,执政联盟内部各党派在对华政策上吵得不可开交,部分党派死死盯着“去风险”不放,他这也是在给内外压力交上一份政治答卷。 可政治口号喊得响,经济现实却狠狠打了脸,现在德国近六成的5G电信设备都来自中国,华为在德国5G无线接入网的市场占比高达59%,8.2万个移动通信站里,一半都搭载着华为的技术。 德国电信三分之二的无线接入网、沃达丰55%的无线接入网都靠华为撑着,这种深度绑定哪儿是说拆就能拆的。 巴克莱银行早就算过账,仅替换现有华为设备的直接成本就高达2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200亿,德国电信一家就得扛11亿欧元,占它去年本土资本支出的23%,沃达丰和西班牙电信也得各分摊7亿欧元,差不多是各自年度核心投入的五分之一。 更别提隐性成本了,德国铁路公司光替换900个华为基站就需要4亿欧元,工期要5到6年,期间高铁晚点率得上升15%,货运效率下降10%,整个德国的替换规模是它的数倍,这笔损失根本没法量化。 而德国之所以敢这么硬气,嘴上喊着“数字主权”,心里其实没底,因为技术上的鸿沟根本没法逾越。 6G竞争的核心是标准话语权,而话语权的关键就是标准必要专利,现在中国在全球6G标准必要专利中的占比已经超过42%,华为、中兴这两家企业的专利数量加起来,比欧洲所有厂商的总和还多。 在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这些6G核心技术方向上,中国的专利占比都超过了45%,全球第一。 更要命的是,6G建设离不开全产业链支撑,从芯片到基站再到终端测试,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而德国牵头的所谓6G研发联盟,不过是29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的松散组织,研发预算才3840万欧元,跟中国每年800亿元的研发投入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 欧洲本土的诺基亚、爱立信就算满负荷生产,也只能满足六成左右的替换需求,而且它们的设备价格比华为高出30%-50%,峰值速率却比华为低54%,性价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更讽刺的是,默茨一边喊着要跟中国技术脱钩,一边又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完全脱钩不现实”。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有大约200个产品类别,至少50%的进口依赖中国,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材料、高端机械的稀土元件,根本离不开中国供应。 德国的汽车厂商靠着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却要在车联网模块上因为6G禁令被迫冻结预留的中国组件,能源企业为了更换监控系统还得削减分红,这种“技术隔离、经济往来”的双重标准,把德国企业架在了火上烤。 之前英国禁用华为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额外耗资31亿美元,5G建设直接推迟2-3年,网络中断率上升40%,而德国对华为的依赖度比英国还高,替换难度和风险只会更大。 默茨想联合法国打造欧洲独立的6G技术体系,实现“双重脱钩”,可欧洲在芯片、高端元器件制造上本身就短板突出,脱离中国的专利授权和产业支撑,所谓的“技术自主”不过是自欺欺人。 等到中国2028年启动6G商用试点、2030年实现规模化商用的时候,德国可能还在为替换设备的成本和技术瓶颈发愁,到时候所谓的“数字主权”,恐怕只会变成“数字落后”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