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两名开国少将带领8万多人集体叛逃至苏联,毛主席得知后,非但没派军队去追,反应出乎意料地平静和宽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春天,新疆的伊犁河谷刚刚返青,牧民们本该忙着放牧和春耕,可整个边境却变得不安分起来,那时候,新疆刚熬过一段苦日子,许多地方物资紧张,一些牧民生活比较艰难,就在这时候,苏联方面不断放出消息,说边境那头有白面馒头、有黄油、有新房子,日子好得很,苏联领事馆和一些人员还发放“苏侨证”,只要拿着就能去那边过好生活,高音喇叭白天黑夜地放着歌,边民心里开始打鼓,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动摇。 其实,苏联在新疆北部的影响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年他们就和当地一些民族干部、侨民建立了联系,这次又加大了诱导,市场上,苏联商人故意把糖和布卖得比中国便宜不少,烫金小本子到处发,甚至有人专门进毡房宣传,说那边的集体农庄天天有白面包吃,牧民们听得心痒痒,尤其是当时苦日子还没过完,谁都想过得更好一些,有的民族干部、军队里的人也受到影响,少数人甚至带头劝说亲友动身。 事情慢慢发酵,终于在4月间爆发了,消息说苏联一边已经搭好帐篷、把面包都准备妥当,边民们成群结队地朝伊犁和塔城两个口岸走去,有人赶着牛羊,有人推着板车,老人小孩全家出动,场面非常壮观,边防官兵看到这样的大潮也很紧张,一时间,村子里留下的只有空荡的房子和没人管的牲畜,田地里本来要播种的作物也被搁下,短短几天里,数万人越过边境,村庄一夜之间冷清下来。 中央很快得到了消息,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比较紧张,边境管理一直高度关注,领导层在听取了新疆的情况后,没有采取强硬手段,而是决定不强行阻拦,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冲突,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群众留下了选择空间,接下来,新疆当地政府和生产建设兵团迅速反应,一边加强口岸管控,防止事态扩大,一边安抚没有离开的群众,及时调配粮食、青稞、盐等物资,尽全力保障大家的生活。 那些没有随潮流而走的牧民,生活虽然依旧艰苦,但很快得到了兵团和政府的帮助,干部们深入牧区,和大家讲清国家的困难,也承诺不会让留守的人吃亏,兵团战士把荒弃的农场重新整理,接管没人管的牲畜,组织抢种春播,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很快,边境秩序就慢慢恢复下来,虽然一度人心惶惶,但留下的人没有被遗忘,生产生活也逐步走上正轨。 至于那些越境到苏联的人,生活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大批人被安置到哈萨克斯坦的农庄和偏远地区,条件并不宽裕,需要重新开始,刚到那边的时候,大多数人住的是简易的房子,吃的东西也有限,生活并不轻松,有些家庭被分散,有的人想回却回不了,随着时间过去,苏联自己的经济也不算景气,原来的承诺难以兑现,一些人回望家乡时,心里五味杂陈。 再看新疆这边,兵团和当地干部没有放弃任何一块土地和一头牲畜,把留下的资源都利用起来,随着国家对新疆的投入逐渐加大,物资供应慢慢跟上,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以前被遗弃的农田重新种上了棉花和粮食,牧场里牛羊的叫声又热闹起来,几年下来,许多留下的家庭不仅撑住了,还过上了比过去更稳定的日子。 这件事也成为中国和苏联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事件发生后,边境管控更加严格,苏联在新疆的活动受到明显约束,生产建设兵团在边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屯垦戍边、保障稳定成了新疆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场风波虽然给当地带来了一些阵痛,但从长远看,反而让新疆的建设步伐更坚定了。 几十年后再看,当年选择留下的人,亲眼见证了新疆的变化,新修的水渠、连片的棉田,成了边疆大地的新景象,口岸贸易兴旺,边境小城也变得热闹起来,那些年“牛奶与面包”的传说早已成为过去,现在的新疆,靠的是大家自己的双手和坚持,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回头看看,风雨之后的坚守才是最珍贵的,许多牧民说,真正的好日子,其实就在自己的家园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