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纽约时报表示,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它是美国在塑造世界的能力方面

此间一叙吖 2025-11-18 16:26:47

11月14日,纽约时报表示,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它是美国在塑造世界的能力方面唯一的对手。但这种强硬的外表在中国国内却被“戳破”。美媒称,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发展的无力感“无处不在”。对于这种国家自信与民众疲惫之间的反差,恐怕也只能用“外强中干”来形容。 评价一个国家的状态,通常可以从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一种是宏观的视角,讨论地缘政治和社会情绪。 比如《纽约时报》在11月14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强硬的外表下隐藏着普遍的“无力感”。 另一种则是具体的视角,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体感”,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能切实感受到的改变,今天要聊的,正是当这种日常体验被技术放大时,宏观的叙事显得那么不接地气。 比如说,很多人提到“外强中干”,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其实它忽略了很多关键背景,它把国家面临的压力归结为内部问题,忽视了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技术封锁等外部冲击。 按这种说法,中国的困境就变成了自身的“无力”,好像中国就应该老老实实待在全球产业链的底层,别搞什么国际影响力,只要一想往上走,就必然会牺牲民生。 但我们看看欧洲、日本、韩国的情况就能明白,若谈判桌上的实力不对等,普通人的经济成果容易被其他国家收割。 为了保障产业链安全,投入宏大项目其实是在为长远的稳定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了牺牲民生,这是防御性的策略,最终的受益者,仍然是普通民众。 让我们再看看那些国家项目,背后实际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比如C919大飞机,它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它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机票价格比同类机型便宜了15%。 这和十年前的京沪高铁票价降低20%是类似的现象。这样的成本降低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是1500家供应商的努力,从而将国产化率从30%提升到55%。 西安的一家企业研发的钛合金部件让飞机轻了15%,这意味着未来机票的成本将保持稳定,这种技术带来的“体感优化”,不仅体现在航空领域,还出现在新能源车上。 深圳企业的电池技术让电动车的续航突破了700公里,充电时间只需18分钟,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样的技术进步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实在的。 技术的进步还体现在服务的公平化上。华为的5G-A技术将网络延迟压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毫秒级”。 这个听起来很抽象的技术,意味着山区的孩子可以和北京的名师进行实时在线授课,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 不仅如此,智能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杭州,AI算法已经能够预测老人摔倒的风险,提前做出预警。 在甘肃的农村,老人佩戴智能手环,可以实时监测身体健康,这些原本只有大城市才能享有的优质服务,正通过技术走进了更广阔的地方。 即使在辽阔的牧区,牧民也能通过一部手机为自己的牦牛办理保险理赔,这些都是“技术赋能”的生动例子,完全打破了地理和资源的不平等。 你能在这些场景里看到“无力感”吗?不,这正是技术带来的改变,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服务。 所以,《纽约时报》那篇文章的论调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它只停留在那个宏大的理论框架里,忽视了“体感”的现实。 它试图用一个静态、对立的框架来描述一个每天都在变化、融合的现实,真正的割裂,不在于中国的“外”与“中”之间,而是某些外部观察模式,与中国民众日益丰富、具体的“体感”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当我们看到无数细小却真切的民生改善汇聚成大河时,任何想将其描绘成“无力”的宏大叙事,都站不住脚。 因为“外强中干”这种说法,往往只是对偏见的反映,而不是对中国民众实际生活的真实描述。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此间一叙吖

此间一叙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