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担心薛剑总领事遭日本右翼袭击,广岛中日友好活动取消。 11 月 17 日,日本共同社援引日方消息人士的说法,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原定于2025年11月21日在广岛市举办的中日友好活动,突然宣布取消。 没人想到,这场本想促进民间交流的活动,会因为安保问题半路夭折。核心原因很明确:担心计划出席的总领事薛剑,遭遇袭击、暗害等危险,而威胁的源头,正是日本极右翼势力。 其实活动本身并不大张旗鼓,就是一个常规的民间文化交流场合,目的也简单,就是通过美食、演出和文化展示来增进互相了解。 过去几年中日之间也办了不少类似的活动,虽然不能说每次都掀起热潮,但至少在民间层面起到了些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可这次不一样,取消的理由不是天气不好,也不是疫情反弹,而是直接担心总领事人身安全,这个信号说轻也轻说重也重。 它直接摆在了台面上:在今天的日本社会里,极右翼的声音虽然不代表主流,但带来的恐惧感却是真真正正的现实。 日本的极右翼其实并不是新鲜事。从上世纪战后开始,这股势力就一直存在,只不过时强时弱。近几年,随着国际局势复杂化,特别是日本国内一些政客炒作地缘政治话题。 一些极右翼团体也趁机活跃,甚至在街头公开打出仇外口号。这种氛围下,中方代表团出现在公共场合面临的风险确实不低。 想想看,一个总领事要出席一个友好交流活动,结果需要担心是否有人在门口抗议甚至可能发生暴力行为,这种现实说出来都让人觉得有些荒谬。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日关系就此一蹶不振,外交层面该谈的还会继续谈,经济合作该做的也照常推进。问题在于,民间层面如果连基本的安全感都保障不了。 那所有“友好”的努力都会显得有些空中楼阁。大家都喜欢讲“民心相通”,可是民心怎么通?靠几场文化演出、几张展板就能解决吗? 显然不是,关键还是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尊重和安全。而这正是当下日本社会在处理中日交流事务时需要反思的地方。 这事也不是孤例。不久前,关于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中日之间就有不少摩擦。中国民众对日本政府不顾国际舆论坚决排放核污染水表示强烈不满。 而在日本国内,一些极右翼分子反倒借机鼓吹所谓“反华情绪”,甚至攻击中餐馆、骚扰中国游客。这些行为虽然不代表普通日本民众的态度。 但它们带来的负面效应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日本政府和社会不能有效管控这些极端行为,那中日之间再多的官方努力也难以抵消由此产生的不信任感。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类事件一旦频繁发生,可能会影响到中方对日方安全保障能力的信心。外交活动本来就需要高度安全保障,这是双边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体现。 如果连这个都无法保障,那今后中方人员出席日本的活动是不是都要三思而后行?而这,对一个本来就因为历史问题敏感的双边关系来说,显然不是个好兆头。 从更大的角度看,中日之间其实有很多合作空间,尤其在经济、环保、科技等领域,两国互补性很强。可惜的是,一些非理性极端行为总是不时跳出来搅局。 当然,中方一贯主张和平外交,不会因为个别人的极端行为就改变对日大方向,但对可能的风险保持警觉、合理应对,是必须要做的。 这次活动取消,虽然遗憾,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所谓友好,不只是握个手、拍张照,真正的友好是能让对方安心地走进来,放心地留下来。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再多“合作共赢”的口号也只是空谈。希望这不是一个坏的开端,而是一个让人冷静下来的契机,各方都该想一想,真正的交流该怎么做,真正的友好怎么才能实现。

农民工
此生去日本只有一次,那就是: 富士山下扬汉旗,大刀砍向鬼子头。待到红旗满天下,马踏东京赏樱花! 赶紧派武当少林高手护好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