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大概生活着五万日本人,日本人来上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大开发。 当时,日企如潮水般涌入:松下、索尼、丰田、佳能等世界500强纷纷将中国或亚太总部设于上海。 长宁、闵行、浦东等地日企写字楼林立。至今,仅长宁区就有超过1700家日企,上海日资企业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企业来了,人也来了。日企不仅派遣员工,更举家搬迁,形成了完整的日式生活闭环。 古北有东京学园,虹桥有庆应义塾分校,一年学费30万起。孩子从幼儿园读到高中,完全不用学中文,毕业后直接考回日本名校。 超市是成城石井、AEON,蔬菜区连大白菜都是日本空运来的茨城县货;医院有日语直达的和风、Parkway;甚至连殡仪馆都提供日式服务,骨灰可运回日本。 日企薪资高、住房补贴丰厚,能轻松覆盖古北每月8万-12万的高端小区租金。 口罩期间,不少外国人离开,持日本护照的反而增加。他们甚至在某些小区形成“日式生态”:日本租客抱团抬价,物业通知先日文后中文,门禁、快递、停车全按日本习惯管理。 他们用资本和生活习惯,在这座城市里构筑了一个看不见的“日式结界”。 这一切看似“把日本搬到了上海”,却完全合法合规。 日企是纳税大户,消费力强,受到地方政府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