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据多家日媒报道,日本准备把自卫队“1等陆佐”等数字称呼改回“大佐”等传统叫法,同时把“普通科”改成“步兵科”,目标是在2026财年前后完成,理由是与国际通行称谓对齐。 可这说法仔细琢磨就站不住脚,《产经新闻》自己都提过,自卫队军衔翻译成英文本来就和外军一致,美军上将在日语里早就能译作“大将”,根本不存在沟通障碍。防卫省内部更有人直接泼冷水,说这套数字称谓用了七十多年,早就形成固定认知,改了纯属没事找事。 这事儿的根子其实在政治交易上,今年10月自民党和日本维新会签了联合执政协议,改称谓就是协议里明写的条件。两党都觉得,现在“周边环境恶化”,该摒弃之前刻意回避军事术语的“非必要”习惯,得明确强化自卫队“国防组织”的定位。说白了,这就是右翼势力想把自卫队往“正式军队”上引的小动作,改个名字不过是敲边鼓的第一步。 要理解这波操作有多反常,得回头看历史,二战结束后日本军队被彻底解散,后来重组的保安队、自卫队特意换了套说法。军衔不用“佐”“尉”,改用“1”“2”“3”分级;兵种不说“兵科”,改称“职种”,就是为了刻意淡化军事色彩,跟旧日军的侵略历史撇清关系。这套体系运行了七十多年,突然要改回去,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对劲。 日本国内的反对声已经冒了出来,有舆论直接戳破,自卫队现在最头疼的是招兵难,与其花钱改名字、换徽章、修订流程规范,不如把钱花在改善士兵待遇上。还有自卫队军官跟NHK吐苦水,习惯的称呼突然变了,工作肯定要乱套,光是改各种规章制度就得耗掉大量精力,纯粹是添负担。 更让人在意的是历史记忆这层账,黑龙江省社科院的笪志刚研究员说得直白,“大佐”这些词背后全是负面的战争记忆,对曾被侵略的国家民众来说,这跟在历史伤口上撒盐没区别。就算在日本国内,经历过战争的老人也觉得这是“改恶”,不是往好里改,反而越改越糟。 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只说会“以紧迫感推进研究”,避谈具体争议,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根本不是什么“国际接轨”的小事。自民党早有把自卫队改叫“国防军”的念头,之前安倍晋三提这事儿时,超过半数日本民众都反对。现在换个法子改军衔称谓,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的试探。 从实际效果看,这改动除了制造混乱和刺激历史记忆,没任何实质价值,民众分不清“1佐”和“3佐”的等级差异,根本不是名字的问题,而是平时对自卫队体系关注少。真要提升认知,多做些公开宣传远比改名字管用。自卫队的士气也从来不是靠个称谓就能提振的,待遇、前景这些实际问题不解决,换再多叫法都是空谈。 更值得警惕的是背后的倾向,笪志刚研究员提到,这可能是日本突破宪法、构筑“反击能力”的前奏。从修改安保法到增加防卫预算,再到现在恢复旧军衔称谓,一步步都在模糊自卫队“专守防卫”的定位。这些动向不光让周边国家警惕,连日本国内有识之士都担心,这是在把国家往危险的方向带。 说到底,日本这波改名操作,表面是对齐国际标准,实则是政治妥协下的历史倒退,那些带着侵略印记的称谓不该被轻易唤醒,更不该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2026财年的期限还没到,但这股逆流已经足够让人看清某些势力的真实用心,不管怎么改名字,历史的教训都该被牢牢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