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烈士牺牲以后,老母亲过着悲惨的生活,十四年后,新中国成立,老人家被接到北京

阿皮历史库 2025-11-18 10:50:28

方志敏烈士牺牲以后,老母亲过着悲惨的生活,十四年后,新中国成立,老人家被接到北京,总理安排人给老母亲刻了一枚“方志敏母”的印章,告诉老人家,随便在哪里,有这枚章,缺什么就要。但是,这枚章一辈子没有用过,老人家说,用着这上面的东西,就像喝儿子的血一样。     1935年的赣东北山村,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站在被烧得焦黑的屋前,望着远方群山默默流泪。     她叫金香莲,这一年,她36岁的儿子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慷慨就义。     家园十余次被敌人烧劫,田里的庄稼无人耕种,亲人或牺牲或离散,这位生于1878年的安徽歙县老人,从此独自踏上了漫长的孤苦之路。     她如何在乱世中熬过十四年寒冬?新中国成立后被接到北京的她,为何面对国家的优待却始终拒绝?     金香莲的名字里藏着父亲对她的期许,盼她能过上香甜安稳的日子,可命运却给她铺就了荆棘丛生的道路。     她的儿子方志敏是手握大权的苏区主席,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却连给母亲补贴家用的钱都拿不出来。     早在革命时期,她曾专程去找儿子要饷银,最终却带着“仔是当穷人的主席”的理解,独自返回困苦的家中。     方志敏牺牲后,这份困苦更是雪上加霜,没有了儿子的消息,也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她只能靠着乡邻零星的接济,捡柴拾穗勉强糊口,破旧的衣物缝了又补,常常忍饥挨饿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     可即便如此,她从未向任何人抱怨,更没有向革命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只是默默守护着儿子留下的信念。     1949年,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大地,距离方志敏牺牲恰好过去了十四年。     组织上没有忘记这位烈士的母亲,专程派人将已是71岁高龄的金香莲接到了北京。     毛主席称赞方志敏“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周总理更是记挂着烈士家属的生活,特意安排人为老人刻了一枚木质印章,印文是“方志敏母”。     工作人员郑重地告诉金香莲,只要带着这枚印章,无论在什么地方,缺什么少什么都可以直接开口,国家会全力满足她的需求。     这枚印章不大,却承载着国家对烈士的敬意,对家属的关怀,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金香莲小心翼翼地将印章包好,藏在贴身的衣袋里,就像珍藏着儿子的遗物。     在北京的日子里,组织上为她安排了舒适的住处,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物资,可她始终保持着最简朴的生活习惯。     有人问她为何不用那枚印章多要点东西,让日子过得更宽裕些,她总是轻轻摇头,抚摸着印章低声说道:“用这上面的东西,就像喝儿子的血一样。”     她记得儿子一生清贫,经手无数公款却分文未私用,连一件新棉袄都舍不得换,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     在她眼里,这枚印章代表的不是特权,而是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荣誉,这份荣誉比任何物质都珍贵,绝不能用来谋取私利。     直到生命的尽头,这枚“方志敏母”的印章都未曾使用过一次。     金香莲用一生践行了对儿子信仰的坚守,她的清贫与气节,和方志敏在《清贫》中写下的“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一脉相承。     烈士的家风就像一粒种子,在金香莲身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0 阅读:0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