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说澳大利亚荒漠广布不适合居住,才人口少?事实上大错特错,澳大利亚人口少与荒漠广布没有必然关系,这绝对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大陆。澳大利亚适合居住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非要住在内陆荒漠地区? 说起澳大利亚,总有人一口咬定那地方荒漠到处都是,住人费劲,所以人口才那么少。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其实这完全是误导。澳大利亚的土地面积大,干旱区确实占了不小比例,可这并不等于整个国家都不宜居。相反,它有大片沿海和平原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早就能养活更多人了。人口少,主要还是历史上的移民管制和地理隔离闹的,资源丰富反而让澳洲人过得滋润,不急着大开门迎客。 澳大利亚总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干旱区加起来约占70%,包括大维多利亚沙漠、辛普森沙漠等十大沙漠,总覆盖近20%的地表。但这些地方主要在内陆,人口从来没打算往那儿挤。真正住人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带,从昆士兰到新南威尔士,那里是大分水岭以东的坡地和平原,年降雨量能到800毫米以上,够种水稻、棉花和水果。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这些大城市全在这条线上,挤了澳洲一半以上的人口。西南部珀斯周边,天鹅河流域土壤黑得发亮,葡萄园和谷物田连片,降雨稳定在600毫米左右,养活了上百万居民。塔斯马尼亚岛更别提,凉爽湿润,高原上苹果和樱桃长得欢,岛上人口密度比内陆高好几倍。大自流盆地虽干燥,但边缘地带有火山灰土,适合热带作物,像昆士兰的香蕉园就靠那儿。简单说,澳洲有近30%的土地适合农业和城市开发,早就能容纳几千万人口,为什么非得盯着内陆红土平原?那些地方风大沙多,历史上探险家去过几次就打退堂鼓了,现在也只用来放牧或挖矿,不是日常居住首选。 水资源这事儿,也常被拿来当借口,说澳洲缺水所以不宜居。错,这问题早解决了。大分水岭是关键,它像一道天然屏障,从北到南绵延3000多公里,东边太平洋带来湿气,雨水全倾倒在山坡上,形成莫里河、达令河等水系。澳洲人聪明,从上世纪就开始建灌溉网,像雪山计划就把东部水引到内陆,浇灌墨累-达令盆地,那里现在是澳洲粮仓,产出全国一半的谷物和小麦。地下水更不得了,大自流盆地位于昆士兰和南澳地下,储量65万亿立方米,是世界最大含水层,钻井就能抽上来,用来养牛羊和灌田。维多利亚州的戈比沙漠边缘,农民用滴灌技术省水,亩产不比东部差。总的来说,水不是瓶颈,澳洲人均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的两倍,城市供水稳定,农业用水效率高。缺水?那只是内陆小块儿的事儿,沿海和南部早不愁了。 那人口少到底怪谁?地理因素占一小部分,真正推手是移民政策,尤其是那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从1901年联邦成立起,澳洲就搞种族限制,移民限制法要求申请者通过“ dictation test”,表面上考写五十词,实际用随便哪国语言出题,确保中国人、印度人和太平洋岛民通不过。起因是19世纪淘金热,中国劳工太多,澳洲工会怕抢饭碗,就联手政客筑墙。结果呢?到二战前,人口卡在700万左右,亚洲人和非欧洲裔几乎进不来。印度人想去糖料园干活,日本渔民想捕珠贝,全被赶走。意大利人和希腊人好歹是欧洲血统,也常被矿场老板歧视,说他们不扛重活。这政策不是因为土地差,而是怕“黄祸”抢资源。澳洲那时矿产就牛,黄金从西澳卡尔古利挖出,铁矿在皮尔巴拉堆山,羊毛出口养活全国。可资源福利高,政府宁愿少点人分蛋糕,也不愿多嘴饭人。生育率也低,城市化后家庭小了,人口自然慢。 二战后风向变了。1945年,澳洲总理奇夫利喊出“填充空旷空间”,怕被日本或苏联盯上,得赶紧壮丁。移民部长卡尔韦尔签协议,从欧洲拉人,意大利、德国、荷兰的难民船队开过来。1947到1961年,移民潮涌,人口从750万蹿到1000万。白澳政策虽没马上废,但口子松了,欧洲人先尝甜头。澳洲资源这时候发力,矿业占GDP大头,农业出口羊肉和乳制品到亚洲,福利体系建起,医疗教育免费。人口增长加速,城市扩张,悉尼从战后50万居民变成现在500多万。1966年,霍华德政府逐步拆墙,1973年正式废止。亚洲移民进来,越南人开餐馆,印度人搞IT,人口多样化。现在澳洲2600万居民,近30%是海外出生,增长率1.4%每年,全靠移民拉动。内陆还是空,但沿海挤得欢,证明政策一开,土地就活了。 资源这块儿,更是澳洲人口不爆的原因之一。矿产全球顶尖,铁矿石年产10亿吨,占世界一半,卖给中国和日本赚翻。天然气从西北部管道运出,煤炭从昆士兰出口。可这也带来双刃剑,矿业拉动经济,但对农业有挤压。农业本身发达,占GDP3%,雇14%劳动力,小麦亩产世界前列,牛羊存栏全球第一。人口少,让人均资源多,澳洲人生活水平高,失业率低,房价虽贵但福利兜底。反过来,这高福利又让政府不急着多移民,怕基础设施跟不上。可整体看,澳洲从不缺地,缺的是开放心态。说到底,荒漠广布只是借口,澳洲早证明自己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