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天,一死刑犯被押到北京恭俭胡同后,一抬头,发现陈赓站在跟前。他“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流着泪说道:“首长,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1952年的一天,一辆军用吉普车停在哈军工临时校址门前,车上走下一个面容憔悴的中年人,他叫沈毅几个月前还是监狱的死缓犯人,如今却要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的教授。 当沈毅踏进校门的那一刻,陈赓亲自迎了上去,当着众人的面说:取下手铐,从今天起,您是我们的沈教授,这个决定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沈毅只见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流着泪说道:首长,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一个贪污犯怎么能当教授,事情要从陈赓组建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说起,1952年秋,陈赓正为哈军工的师资问题焦头烂额,当时全国能讲授弹道学的专家屈指可数,懂法语又精通弹道理论的更是凤毛麟角。 苏联专家虽然派来了17人,但语言不通效率极低,更要命的是法国在弹道学领域有大量前沿资料却无人能准确翻译。 就在这时弹道专家张述祖提到了一名死缓犯人沈毅,此人1930年代毕业于南锡大学,师从法国弹道学权威勒让德教授,回国后沈毅曾主持设计过多型火炮的弹道计算。 解放战争期间沈毅在东北起义,协助解放军建立了最早的兵工厂之一,可惜的是他在民航总局任职期间因贪污公款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死缓。 陈赓听完张述祖的讲述后掷地有声地说道:人犯了错但技术没有错,于是陈赓连夜赶往北京,直接找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董老起初很为难,死缓犯人调用没有先例。 陈赓拿出一份详细报告:美国正在研发新型火炮,苏联也在加紧军备竞赛,而中国连基础的弹道计算都要依赖外援,沈毅掌握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能让中国军工少走十年弯路的钥匙。 董必武说道:这事我做不了主呢,还需要请示毛主席同意才行,于是陈赓立即前往中南海去见毛主席,最终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同意了将沈毅调入军事学院带功立罪。 沈毅被出狱前但董必武像陈赓提出严格条件,监外执行期间沈毅必须接受24小时监管,所有工作成果归国家所有,一旦违规立即收监,陈赓当即表态:出了问题,我负全责。 沈毅到哈军工后,被安排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平房里,房间里堆满了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外文资料,包括法国军方的《外弹道学》、英国的《火炮设计原理》等绝密文献,这些资料大多是孤本价值连城。 195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陈赓突击检查时发现,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沈毅的房间里竟然没有生火,桌上摆着几个空酒瓶人瘦得脱了形。 陈赓正要发火,沈毅解释道:这些资料全国独一份万一失火,我就成了历史罪人,冷了就喝口酒暖身,困了就用冷水洗脸。 那一刻陈赓的眼眶湿润了,第二天他下令把所有在平房办公的教授都搬进楼房改善工作条件。 沈毅的工作效率惊人,仅用八个月时间,他就翻译整理了十余万字的法文资料,其中包括弹道系数计算、空气阻力修正等关键技术,更重要的是,他把晦涩的理论转化成了中国学员能够理解的语言。 在给第一批学员上课时,他创造性地用抛物线运动解释弹道原理,用中国传统的抛砖引玉来类比火炮射击,让原本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 1954年,沈毅开始主持编写《弹道学教程》,这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结合中国实际的再创造,他把西方理论与东方思维相结合,加入了大量实战案例分析,书中首次提出了分段弹道修正法,这个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自主研发的火炮系统中。 哈军工的学员们都记得,沈教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他会在黑板上画出精确的弹道曲线,用粉笔演示炮弹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轨迹,有学员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只说了八个字:知耻后勇以技报国。 1959年国庆前夕,沈毅获得特赦恢复了公民权利,消息传来时他正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进行弹道测算,他没有欢呼只是默默地继续工作。 有人劝他可以申请调到条件更好的单位,他摇摇头:哈军工给了我新生,我要把余生都献给这里。 此后十年,沈毅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弹道专家,其中多人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骨干,他主编的教材被全国军工院校采用,填补了中国弹道学教育的空白,1969年沈毅因积劳成疾去世,临终前他把所有的手稿和笔记都捐给了国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