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提醒:肺气肿患者冬季若不想住进医院,平时不要做这4事,早知道早改变 冬天一来,呼吸道病房的床位就紧张得不得了。特别是那些原本就有肺气肿的人,天气一冷,就开始咳得停不下来,有的喘得睡不着觉,有的直接拉着氧气瓶住进医院。 医生说了,肺气肿虽然是慢性病,但很多急性加重,其实和生活中一些坏习惯有关。如果早些避开这些“地雷”,不至于每年都奔医院。 有人觉得冷空气就是“清新”,出门不戴口罩,呼吸得越深越爽。问题是,肺气肿患者气道本来就敏感,冬天冷空气会刺激支气管收缩,诱发咳嗽和气促。 一吸进去,不但没清新感,反而容易造成支气管痉挛。有资料显示,在寒冷环境中暴露30分钟以上的人,呼吸功能可下降15%左右,肺气肿患者尤为明显。医生常常反复提醒,冷空气不是新鲜空气,对病人来说更像一种刺激源。 吃饭这事也别大意。很多人觉得食物只管肚子,不会影响肺。但其实吃得太油、太咸或太胀,都会间接加重呼吸负担。 比如一次性吃太多,会让胃部扩张,向上顶压膈肌,让肺部空间变小,呼吸不顺。还有些人喜欢边吃饭边说话,结果咳嗽不止,因为吞咽反射变弱容易呛到。 有医生分享过病例,肺气肿患者因为一口饭呛了气管,引发急性加重住院的情况并不罕见。吃饭这事,慢慢咀嚼、不急不躁,其实也是种保肺的方式。 活动当然重要,但不少人把“锻炼”当成比赛来搞。爬楼、快走、大幅度体力活动,其实不适合肺气肿人群。肺功能差时,剧烈活动会加快氧气消耗,带来强烈气促感,甚至诱发缺氧。 医生通常建议做低强度的耐力型运动,比如室内原地踏步、轻微扩胸运动,每次控制在20分钟左右,避免大幅心率变化。有研究提到,中度肺气肿患者每天做温和锻炼3周后,呼吸困难指数可下降约18%,但前提是别太猛。 还有一个很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情绪。别以为情绪是心理的事,跟肺没关系。生气、焦虑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呼吸频率加快,这对肺气肿患者特别不友好。 医生临床上经常遇到病人一生气就喘得更厉害,甚至发展成过度通气。长期情绪不稳定的人,慢阻肺急性发作频率更高。 有一项国内观察性研究发现,情绪不稳的肺病患者,其年住院率比情绪平稳者高出约22%。控制好心态,稳定情绪,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冬天是肺气肿最容易出问题的时节,但真正决定患者能不能平稳过冬的,不只是天气,而是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医生早就讲了无数遍,不是治疗不行,是日常太随意。 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积累起来,就是能让病情变坏的导火索。改变虽然慢,但总比一再进医院强。明白这一点,病才算真被管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