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里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飞翔说健康 2025-11-17 15:32:25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里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的核心法则,至今还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很多人理解成“治湿温不能温补,得靠温通阳气来利小便”,其实这既不符合叶天士的原意,也和临床实际脱节。真正的意思应该是:治疗湿温,关键不在“温化”,而在于通过利小便的方式,让体内阳气顺畅运行。要搞懂这句话,得先明白湿温的发病逻辑。湿温大多是湿热交织在一起,像粘住了一样难分开。这种湿热郁结在体内,才是导致阳气阻滞不通的根本原因,不是先有阳气不通才生出湿热。 小便能不能顺畅排出,全靠体内阳气运转正常。但湿热、痰热这些邪气堵在里面,阳气就走不动了。所以治疗的核心,是先把湿热这个“病根”去掉,而不是盲目温阳。叶天士受李东垣“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启发,提出“渗湿于热下”,就是让湿热顺着小便排出去,这才是“利小便”的真正目的——通过排邪让阳气自然通达,而不是靠温药去“催”阳气。为啥“通阳不在温”?温药会帮倒忙 !《金匮要略》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这只适用于阳虚导致的痰饮,或者阴寒痰饮伤了阳气的情况,对湿温完全不适用。有人觉得“通阳不在温”是不能用温补,只能用微温的药来化湿通阳,还说“通阳之药不远于温”。可湿温里的“温邪”是热邪,不是阴邪,湿和热缠在一起还容易郁而化火。这时候用微温的药,就算能祛点湿,也会让热邪更旺,简直是火上浇油。湿温的治疗本来就有个矛盾:只清热的话,湿邪排不出去;只祛湿的话,热邪反而会更猖獗。叶天士的高明之处,就是用“利小便”打破这个僵局,不管是淡渗、清宣还是辛通,只要能让小便通畅,湿热就能跟着排出,阳气自然就通了,根本不用依赖温药。叶天士从不用温药利小便翻一翻《临证指南医案》就知道,叶天士治疗湿温、暑湿时,从没靠温药来通阳利小便。在“湿门”里,11个外感湿温的病例中,8个都用了利小便的方法,用的药都是滑石、通草、茯苓皮这些清利之品,治法要么是清宣上焦,要么是淡渗利水,没一个用温热药。比如有个病例是湿温阻在肺卫,出现咽痛、脚麻,他用飞滑石、竹叶心、连翘这些清上焦的药,让湿邪从小便排出,气机自然就和顺了。“暑病门”的56个病例里,24个用到了利小便的思路,用药也多是滑石、通草、竹叶这类寒凉或淡渗的药。叶天士认为暑湿会阻滞气机,所以常搭配杏仁、石膏这些清宣的药,让三焦通畅,湿热随小便外泄。比如有个患者身热、头胀、咳嗽,他用丝瓜叶、大杏仁、通草、飞滑石这些药清上焦暑湿,没加一味温药。不是绝对禁用温药,需看病情阶段当然,“通阳不在温”也不是说绝对不能用温补的药。如果湿温拖得太久,损伤了阳气,到了后期,只要用温药不会助热,还能达到利水的效果,也可以用。比如《温病学》里就提到,湿温后期阳气受损时,能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后来吴鞠通继承了叶天士的思路,进一步发展了温病学派,治疗湿温、暑湿时,也一直遵循“利小便以通阳气”的核心法则,可见这个理论的实用性和传承价值。简单说,叶天士这句话的核心是“以利小便为手段,以通阳气为目的”,而不是靠温药来通阳。抓住清利湿热这个根本,让邪气从小便排出,阳气自然就能顺畅运行,这才是治疗湿温的关键。

0 阅读:0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