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飞行员高长吉竟无视伟人的禁令,直接击落越界挑衅的敌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的军旅生涯结束了。不料,当伟人得知后,立即批示了一条命令: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 台海上空,总有那么些不速之客,1965年3月18日,一架RF-101侦察机低空窜入大陆领空,气焰嚣张。雷达捕捉到信号,空18师迅速出动,谁知飞行员高长吉一咬牙,跨过那道禁令,直追到底。敌机坠海的火光映红海面,这事儿传开,大家都替他捏把汗:军旅生涯怕是完了。可高层一纸批示,却让局面大转弯。这背后,是纪律与胆识的较量,谁胜谁负?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海形势,那可真是一触即发。台湾当局在美国撑腰,派侦察机频频越界,RF-101就是其中最棘手的家伙。这飞机改装自F-101战斗机,速度快到1.35马赫,电子干扰设备齐全,贴海飞行,雷达刚锁定就溜得没影。1964年夏天起,它就来势汹汹,一个夏季出动三十多次,平均两天一趟,沿海雷达站忙得焦头烂额,却总抓不住把柄。 人民空军憋着一股劲儿,好在这一年歼-6超音速战斗机列装部队。这款自主研制的飞机,速度破音障,火力猛,机动强,总算让飞行员们看到曙光。空18师54大队地处汕头一线,高长吉作为副大队长,带头钻研战术。他针对RF-101的弱点,推演七十五套方案,搞了二十六次实飞训练,整整备战一年。师里上下都明白,这不光是技术活儿,更是保家卫国的责任。 可纪律也是铁的。高层为稳大局,明确规定禁止出海作战,这是毛主席亲自强调的,目的是避免事态扩大,保持战略主动。飞行员们执行任务时,总得掂量着来,领空内拦截可以,出海一步就可能出大问题。这样的规定,体现了党的军事思想,讲求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部队官兵天天在机场边上值班,海风吹来咸咸的,大家心里清楚,机会来了,得抓牢,但规矩不能乱。 1965年3月18日上午9时40分,汕头雷达站发现两个光点高速逼近,正是RF-101又来犯边。空18师下令拦截,高长吉驾驶歼-6从汕头机场起飞,升至四千米高度待命。10时25分,雷达锁定目标,两架敌机在汕头东南165公里海面低空飞行,高长吉拉升至一万一千米,占据上风位,高出敌机两千五百米。 敌机察觉不对,急转弯试图反位,高长吉收油门放减速板,拉近距离。双方你追我赶,敌机采用蛇形机动,全速向台海方向撤退。高长吉紧咬不放,高度从高空降至两千米,航迹从大陆沿海直入台海。此时,指挥部电台传来命令:停止追击,立刻返航。这道指令直击要害,高长吉面临两难:遵守纪律,前程无虞;继续追击,机会就在眼前。 高长吉选择后者,加足马力追击,距离缩短至一百米,开火射击。航炮命中,敌机腹部中弹,爆炸坠海,整个过程仅三分钟。这架号称“导弹瞄不准、敌机追不上、高炮打不着”的RF-101,就这么被击落,台湾飞行员在报话机里惊叫,暴露了他们的慌乱。歼-6返航着陆,师部立即汇总战况,高长吉主动检讨,准备接受处理。大家都觉得,这回他军旅生涯怕是到头了,轻则撤职,重则上军事法庭。 战报层层上报,3月下旬送到中南海。毛主席阅毕,提笔批示: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这八个字,如同一记警钟,点明战场上不能光守规矩,得有胆有识。批示下达军中,高长吉不仅免于处分,还获表彰。部队上下热议,这事儿不光是个人胜利,更是党的军事路线的生动体现。 这批示的深意,在于强调原则与灵活的辩证统一。人民军队打仗,从来不是死板教条,而是根据敌情我情,勇于决断。高长吉的行动,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他没美化敌人的嚣张,而是用实际战绩回击挑衅。空军从此扬眉吐气,类似入侵锐减,拦截成功率大增。歼-6的首战告捷,也标志着我国空军进入超音速时代,为后来的国土防空打下基础。 回看那段历史,台海上的较量,从来关乎国家尊严。RF-101的频繁出动,是帝国主义干涉的缩影,我们用歼-6和飞行员的拼劲,证明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威力。高长吉的故事,接地气地说,就是普通战士在关键时刻顶上,保住了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