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奥运会作为全球顶级赛事,申办竞争向来激烈,可2036年的情况有点儿冷清。IOC新主席克里斯蒂·考文垂上任没多久,就在6月份宣布暂停快速申办轨道,本来是想给印度艾哈迈达巴德这样的城市开绿灯,结果申办名单还是零星几家。9月份,他们正式反馈,说对中国城市的缺席特别遗憾。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那次场馆利用率高达90%以上,鸟巢、水立方到现在还活跃着,地铁网络也借势大升级。IOC觉得,中国要是再来一轮,肯定能注入新鲜活力,尤其亚洲轮办的节奏上。但现实是,上海那边早有概念规划,滨江区赛道模型都搭好了,可最终评估下来,新增投资上百亿,优先级排不过民生项目。成都呢,大运会遗产刚维护好,正忙着区域体育公园扩建,奥运级别的碳中和改造太烧钱。广州类似,珠三角高铁枢纽优化更紧迫,环保数据一算账,就搁置了申请。这三城不来,IOC的亚洲版图就缺了块儿,申办池子浅了,他们自然不痛快。 奥运申办不是小打小闹,得砸大钱。过去几年,里约2016年花了130亿美元,赛后马拉卡纳体育场基本闲置,维护费年年涨,巴西财政直叫苦。东京2020年超150亿美元,疫情一搅和,成本雪上加霜。巴黎2024年起步150亿欧元,还在追加预算。这些案例摆在那儿,谁敢轻易接盘?中国城市聪明着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早就不靠奥运刷存在感了。2008年那会儿,北京奥运是展示国家实力的窗口,现在国际影响力稳如老狗,钱得花在刀刃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些民生领域,回报周期长,百姓实打实受益。上海浦东医疗中心扩建,成都自行车道网延伸,广州公园排水系统升级,这些项目落地快,效果看得见摸得着。网友们也说,盛会虽热闹,日常改善才长久。IOC推的“新规范”议程,想靠现有场馆减支,可实施起来挑战大,中国城市评估后觉得还是不划算。 转头看全球申办,热闹归热闹,变数也多。印度艾哈迈达巴德是领跑者,莫迪政府全力推,4月份就和IOC开会,计划用古吉拉特邦的体育设施。可空气质量和基础设施压力大,国际环保组织盯着呢。卡塔尔多哈靠世界杯遗产,7月份确认意向,太阳能板都开始加装,但中东地缘敏感,人权议题总被翻旧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桥接欧亚,博斯普鲁斯海峡赛艇路径规划得细致,可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让IOC犹豫。印尼雅加达输了2032年竞争后卷土重来,努桑塔拉新都城概念野心大,但地震风险和资金缺口是硬伤。韩国北全罗道拉首尔协办,至少8个项目分摊,11月份敲定细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步棋走得稳。德国慕尼黑公投过关,三分之二民众支持改造现有场馆,雨中投票那天场面热烈,可可持续性和预算控制是关键。南非约翰内斯堡瞄准2036或2040,11月13日政府批准,街头集会高举标语,首次非洲主办的吸引力大,但基础设施和安全问题是老大难。智利圣地亚哥议会辩论激烈,承诺环保优先,可资金来源得国会批。总的来说,亚洲城市占主流,欧洲中东南美各有算盘,但没人敢打包票。 北京奥运遗产利用率高,31座场馆中绝大部分转商用,地铁线路从那时起就加速铺开,现在北京人出门多方便,大家有目共睹。相比之下,奥运的短期经济拉动和曝光度,远不及长期负担重。全球化和经济理性下,城市发展更注重可持续。IOC也反思,过去场馆低利用率成“白象工程”,高成本低效益的教训深刻。他们调整模式,鼓励联合申办、现有设施复用,可这些对中国城市来说,吸引力有限。民生投资的优先级摆在那儿,交通拥堵、教育资源分配、医疗床位短缺,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才是真金白银的回报。 IOC的失望是暂时的,2036年申办还会热起来。中国不参与,是基于国情的明智决定。全球城市竞逐中,理性声音越来越多,奥运从“面子工程”转向“里子工程”。这对IOC是警醒,对各国是借鉴。未来几年,申办动态值得盯紧,说不定会有惊喜组合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