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 王楚钦为什么打不过樊振东了, 不是他不想赢,而是樊振东的关键球能力太出色了! 这玩意儿太邪乎了,平时练球再准、顺风局打得再痛快都没用,就得看比分咬到10平、11平,全场人都屏住呼吸盯着那只小球时,谁能沉住气、敢下手、还能把分拿下来——樊振东就是这方面的“老祖宗”级别的人物。 就说他俩前不久那场全运会半决赛吧,那叫一个惊心动魄,打了快一个半小时,最后连球都给打扁了,你想想那对抗得多激烈。 开局王楚钦多猛啊,反手拧拉跟闪电似的,球速都飙到124公里了,前三板抢得樊振东都没法好好侧身,上来就11-7拿下第一局,看台上喊他名字的声音差点掀了房顶。那时候谁都觉得王楚钦要赢了,可一到比分咬紧的节骨眼,差别立马就出来了。 第二局樊振东7-3领先,王楚钦硬生生追成9-10,眼看就要翻盘了。这时候全场都静了,连掉根针都能听见,换谁手都得抖。 可樊振东呢?一点不慌,平时都用常规发球,这会儿突然换成高抛侧下旋,那球转得邪乎,王楚钦一下没判断准,直接把球打飞了,樊振东11-9就扳平了。你说这不是关键球能力是什么?别人都快被逼到墙角了,他还敢变花样,这魄力不是谁都有。 第三局更胶着,2平、5平、9平,每一分都得打十几个回合,球快得只剩残影。王楚钦这时候也顶得住,靠着发正手小三角拿了几分,最后11-9又赢了一局,总比分2-1领先。 这时候要是换一般人,可能就慌神了,可樊振东握着球拍的手稳得很,眉头都没皱一下——这就是见过大场面的底气。 转折点就在第四局,樊振东趁着换湿透球衣的空当,一下就换了节奏。不跟王楚钦拼前三板的速度了,改成轻重交替着打,一会儿长球一会儿短球,把比赛拖进多拍相持。 王楚钦本来就靠速度吃饭,节奏一乱,体能也跟不上了,失误越来越多,樊振东11-7又扳平了。 到这儿你就能看出来,王楚钦顺风时能猛冲,但一旦被拖进拉锯战、比分咬死,他那股劲儿就续不上了。 第五局樊振东6-2开局,王楚钦追了两分,樊振东叫了个暂停,回来立马连拿5分,11-5干脆利落地赢了。 最关键的第六局,王楚钦背水一战,上来就4-0领先,看着又要起势了。可樊振东还是老样子,慢悠悠把球在裤边蹭了蹭,一记不转长球直接打断对手节奏,接着连追4分扳平,最后11-7锁定胜局。 你知道不,就那场球里,比分到9平之后的关键分,樊振东八个机会里拿了六个,王楚钦四个才拿一个,这差距一下就看出来了。 比如第六局10平的时候,樊振东敢发正手小三角短球,逼着王楚钦没法发力,回球冒高之后直接一板扣死;可王楚钦10-11落后时,本来该稳着点贴防,却非要强行正手爆冲,结果出界了。 这就是关键球上的差距:一个敢在压力下算准了出手,一个要么不敢动,要么动得太急。 你肯定想问,樊振东为啥这时候这么敢打?不是他天生胆子大,全是平时练出来的。人家每天常规训练结束后,还得加练200个关键分模拟,就专门练9平、10平之后怎么打,练到肌肉都有记忆了,一到这时候身体比脑子还快。国家队教练都说,他在巴黎奥运救赛点的时候,面部肌肉紧张度才35%,比对手低一半还多,这都是练出来的冷静。 樊振东还有个厉害的地方,就是关键时候敢用新东西。别人都觉得稳着打就行,他偏不,第二局那记高抛侧下旋发球,平时都不怎么用,偏偏在10-9的时候拿出来了。 这不是瞎蒙,是他平时就攒着这些“杀手锏”,训练里把各种非常规发球、变线都练熟了,到关键时候才有得选。 其实王楚钦技术真不差,顺风局里前三板得分率比樊振东高不少,拧拉成功率也能到六成,可就是差在“最后那一下”。 就像咱们平时干手艺活,平时做得再熟练,真到给重要客户交货的时候,一紧张就容易出岔子。樊振东就是那种平时把各种坏情况都练遍了,真到交货的时候,闭着眼都能做好的人。 你再看他俩的交手记录,三十多次交锋樊振东赢了二十六个,不是王楚钦没进步,是樊振东的关键球能力太稳了。每次俩人打到决胜局、关键分,樊振东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眼神都变亮了,下手又快又准。 王楚钦有时候也能咬住,但咬到最后总差一口气,要么是体能掉了,要么是心态乱了,要么是不敢用新战术。 说白了,樊振东的关键球能力,是练出来的底气,是打出来的经验,更是拼出来的韧劲。 每天多练一小时,每次失误就加练五百板,连球拍都比别人重二十克,就为了关键时候能多一分力量、多一分准头,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把十万次失败都变成肌肉记忆之后,才有的“必然”。 王楚钦不是不想赢,他拼得浑身是汗,跑动距离比樊振东还多,可就是没经过那么多“生死关头”的锤炼。 等他啥时候也能在10平的时候稳如泰山,敢变发球、敢变线路,体能还能跟得上,那时候才能真正跟樊振东掰手腕。 但现在,就差在这关键球上——这玩意儿看着是一分球的事,实则是平时无数汗水堆出来的差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