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都想回到甲午战争时期!日媒高调盛赞高市早苗,绝不能对中方屈服! 11月17日,《产经新闻》发表了一篇措辞强硬的评论文章,核心观点明确:日本“绝不能屈服于中方的无理要求”。这篇文章并非孤立发声,而是对高市早苗近期一系列言论的公开背书。 《产经新闻》在日本舆论场的分量不言而喻,它早已不是单纯的新闻媒体,而是右翼势力的“激进喉舌”,否认历史罪行、鼓吹修宪扩军、美化殖民历史是其根深蒂固的核心立场。 此次为高市早苗站台,称其言论“合情合理”,还夸赞她“唤醒了国民对安全环境恶化的认知”,字里行间都透着挑动对立的意味。 更值得玩味的是,文章强调“威慑力的有效性,取决于潜在对手是否相信日本具备使用武力保卫国家的决心与能力”,这番说辞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主流媒体的论调如出一辙,历史的魅影仿佛在当下重现。 高市早苗这位日本政坛的争议人物,一直以强硬姿态示人。她多次公开宣称,日本需要恢复“昭和初期那样的国家意志”。 明眼人都清楚,昭和初期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抬头、野心膨胀的开端,那段历史以侵略战争的惨败告终,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虽然她从未直接提及甲午战争,但她的支持者中,不乏狂热鼓吹“复刻甲午荣光”的声音。这种对侵略历史的病态怀念,绝非个别现象,而是日本社会保守化浪潮下的危险暗流。 回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时事新报》等主流媒体也曾用类似话术造势,污蔑“清国傲慢无礼”,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包装成“奋起一战”的正义之举。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时代背景早已天翻地覆,国际秩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部分日本政界与媒体人物,却仍在对华叙事上照抄照搬当年的“受害者—反击者”话语结构。 他们刻意忽视中方的发展成就与和平意愿,无端渲染“Z国威胁论”,将正常的外交沟通歪曲为“无理要求”,其真实目的不过是为修宪扩军、推动军事松绑寻找借口。 高市早苗的激进言论早已引发恶果。她曾在国会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粗暴干涉我国内政,遭到中方多部门强烈抗议。 日本国内也不乏反对声音,自民党代理政策调查会长田村宪久就批评她“对安全保障相关法律的理解不够充分”,对台湾问题等认知存在明显不足,有日本学者更是直接呼吁她撤回错误言论,向中方道歉并辞职。 即便如此,高市早苗及其背后的右翼势力仍未收敛,反而借助《产经新闻》这类媒体持续煽风点火,大有将局势推向对立的架势。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右翼的种种操作,背后有着明确的政治图谋。 近年来,日本政府大幅增加军费预算,《产经新闻》不仅不反思这种举动可能引发的地区军备竞赛,反而将其吹捧为“日本走向军事强国的里程碑”,宣称“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障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这种穷兵黩武的论调,与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崛起时的舆论导向一脉相承。而近期中方在联合国大会上就琉球问题发声,援引《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要求日本停止歧视琉球原住民,更是戳中了日本的痛点。 琉球问题的本质,是日本殖民历史的遗留问题。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主权限于四大本土岛屿,琉球的主权归属本就悬而未决。1972年美国将琉球“施政权”移交日本后,琉球承担了70%的驻日美军基地。 当地民众饱受噪音污染、水源中毒、经济边缘化之苦。中方的发声,只是为琉球民众争取应有的权利,却被《产经新闻》污蔑为“干涉内政”。这种贼喊捉贼的伎俩,恰恰暴露了日本右翼对历史正义的恐惧。 日本部分势力妄图复刻甲午战争时期的舆论动员,无疑是打错了算盘。当年的清朝积贫积弱、被动挨打,如今的我们早已不是任人欺凌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防实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着相似的韵脚”,日本右翼若真以为靠煽动民族主义、复刻侵略历史的话术,就能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重要的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将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和历史的惩罚。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历史的美化与怀念,不仅伤害了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让日本自身陷入外交困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甲午战争的历史悲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伤痛记忆,也应为日本社会敲响警钟。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最终导致的是国家战败、民不聊生的凄惨结局。 11月17日《产经新闻》的评论文章,与其说是对高市早苗的支持,不如说是日本右翼势力焦虑的暴露。他们越是急于复刻历史叙事,越是凸显其内心的不自信。 时代早已变了,任何企图挑战我们核心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都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