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一校长退休,拒绝百万年薪,前往山区支教,谁知,半年后,学生就消失了60多个,校长慌忙向教育局询问,电话那头传来的回应,让他心头一紧:“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 2016年8月,杭州长河高级中学的老校长陈立群,攥着一张去贵州台江的车票,把民办学校开的百万年薪聘书,塞进了抽屉。 这一年他61岁,刚从教育一线退下来,本可以像很多老校长那样,去民办学校当“金字招牌”,领着高薪享清福。 可当他看到台江县民族中学的资料,两三千人的苗寨,直到2014年才有人考上大学。 中考前100名的孩子,只有10个愿意留在这所中学。 他坐不住了。 “贫困的根在教育,我得去把根扶起来。” 台江县民族中学的乱,比陈立群想的更棘手。 他刚到校那天,正赶上早读课,三千多人的校园里,一半学生在趴着睡觉,另一半要么偷偷玩手游,要么在走廊抽烟。 教室后排的男生,把课本卷成筒当望远镜,对着窗外瞄女生。 更糟的是后勤。 三千人挤在一个铁皮棚食堂打饭,窗口的队伍能排到操场,菜盆里的苍蝇嗡嗡转,学生蹲在墙角扒两口就跑,说“要吃拉肚子了”。 宿舍里,老鼠顺着床腿爬,有人调侃“这哪是上学,是来体验生存”。 陈立群连夜开了会:“课堂比天大,先把该守的规矩立起来。” 他先砸了“一个食堂供三千人”的烂摊子,两个月内建起三座新食堂,装了防蝇灯和消毒柜。 接着整顿师资。 一个月里撤了两个懈怠老师的岗,一个是上课玩手机的,一个是没教案瞎讲的。 然后是校规。 早读必须朗读四十分钟,国旗下讲话要脱稿,成人礼上要给父母写封信。 起初学生嘻嘻哈哈,直到有个男生在成人礼上,读着父亲写的“儿子好好读书,爹砸锅卖铁供你”,哭着跑上台抱住父亲。 那天之后,操场的宣誓声越来越响,连过去躲厕所抽烟的“刺头”,都开始扒着字典背单词。 课堂的火刚烧起来,打击就来。 寒假过后,60多个学生没返校。 陈立群急得直拍桌子,给教育局打电话,对方叹气:“山里娃子早晚要打工,能留到现在已经不错了。” 他不信,带着老师翻山越岭去家访。 在一间漏雨的木板房里,他看见15岁的女生王阿妹,正蹲在地上编竹筐。 她妈叼着烟说:“女娃读啥书?不如早点嫁人,还能收点彩礼。” 陈立群直接站起来:“你闺女月考物理考了全县第七!” 他掏出王阿妹的成绩单:“再读三年,她能去读师范,以后回来当老师,比嫁人生娃强十倍。” 硬是把母女俩说通了。 后来王阿妹考进凯里师范学院,毕业时说:“是陈校长把我从竹筐边拽回了教室。” 还有杨小龙,家里穷得交不起校服钱,每天放学得跑三公里回家喂猪。 陈立群从工资里掏出钱,给他买了双新球鞋,鞋盒里塞了张纸条:“跑快些,山外有海。” 那孩子真拼,每天早自习第一个到教室,三年后考上了沿海的海洋大学。 2017年高考放榜,台江县民族中学炸了! 本科上线人数从往年的200多,涨到了600多,翻了两番。 更惊喜的是,第二年中考,全县前100名的孩子,95个选择留在了这所中学。 曾经“没人愿意来”的学校,成了家长挤破头要进的“香饽饽”。 这四年,陈立群没领过学校一分钱工资,反而倒贴了二十多万。 这时候,他的名气大了,民办学校又来高薪请他。 他依旧摆手:“这儿的孩子眼睛里有光,看得我心里踏实。” 后来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下雨天上楼梯得抓着扶手挪。 老师们凑钱买了根拐杖,他搁在宿舍墙角:“让学生看见像什么话?” 如今,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志向树”已经长到一人多高,树底下埋着历届学生写的人生目标。 有想当医生的,有想做工程师的,还有想回台江当老师的。 现在的台江,教育生态变了。 家长哪怕穿着打工的工装,也会赶回来开家长会,围着光荣榜找自家娃的名字。 老师不再懈怠,争着去杭州交流学习。 学生眼里有了光,知道“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大山,是为了回来改变大山”。 有人问陈立群:“你后悔吗?” 他指着远处的“志向树”:“后悔啥?我捡回来的不是60个学生,是60个家庭的希望。等这些孩子成了医生、老师、工程师,他们会把这份希望,传给更多山里的娃。” 2016年夏天的那个决定,没有百万年薪的回报,却换来了苗乡教育的“翻身”。 陈立群没成为“网红校长”,却成了孩子们心里“最想留住的校长”。 主要信源:(人民周刊——陈立群:“时代楷模”续写教育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