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客对华狂吠,背后藏着难言之隐!曾以对华务实理性著称的德国政坛,近来彻底撕下了“合作共赢”的伪装。从外长篡改“一中政策”、大放涉台厥词,到经济部长拿5G设备、对华关税说事,再到总理跟风炒作“中国威胁论”6G不允许有中国产品等,德国政坛高层在台海、对俄贸易、产业竞争等多个议题上密集对华发难,言辞之偏激、姿态之强硬,与昔日默克尔时代的稳健风格判若两国。这个一度被视为欧盟对华关系“压舱石”的国家,如今为何变得如此草台班子化?首先是贸易天平反转,顺差神话破灭催生对华怨气。长期以来,德国凭借高端制造业优势,在对华资本货物贸易中稳居顺差地位,中国市场一度是德国机械、汽车等产业的“增长引擎”。但这一格局在2025年彻底改写,去年底以来,德国在资本货物领域对中国的12个月滚动贸易逆差(图2),创下2008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突破,全年对华贸易逆差更是预计高达百亿欧元 。从躺着赚钱到贸易逆差,这种落差让习惯了优势地位的德国政客难以接受。他们不愿承认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与性价比上的全面赶超,如今中国资本货物不仅价格比欧洲平均低30%,技术差距却已大幅弥合、基本没有啥差别;将自身竞争力下滑归咎于“中国冲击”,动辄拿“非市场行为”说事,其双重标准暴露无遗。当竞争失利无法通过产业升级扭转时,政客们便选择用反华言论转移国内视线,将贸易逆差的锅甩给中国。其次工业根基动摇,战略失误导致衰退却迁怒他人。《金融时报》的报道戳破了德国工业的遮羞布。2025年德国工业产出水平已倒退至2005年,8月单月工业产出环比暴跌4.3%,创下三年来最大跌幅 (图3)。这场衰退绝非偶然,而是德国自酿的战略苦果。为迎合政治正确,德国仓促推进能源转型,拆核电、弃煤电,同时主动切断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导致工业用电成本比中国高25%到50%、比美国高40%到100%,能源密集型产业不堪重负。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关税壁垒与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双重挤压,让德国海外订单连续四个月下滑,就业危机初现端倪。面对自身决策失误造成的悲剧,德国政客没有反思能源战略的激进与对美国软软无能,反而将责任推给中国,试图通过对华强硬姿态,为国内经济困境寻找“替罪羊”,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只会让工业衰退的泥潭越陷越深。再次是创新动能枯竭,新赛道失守陷入发展停滞。德国经济已陷入连续四年的停滞状态,更致命的是在新兴技术赛道全面掉队 。在新能源车领域,大众等德国车企电动化转型迟缓,被中国品牌抢占市场份额;在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移动互联网、无人机等前沿领域,德国企业几乎毫无存在感,既缺乏核心技术突破,也没有形成产业生态。传统优势产业风光不再,新兴产业又未能接棒,德国经济失去了增长引擎,政客们无力解决结构性矛盾,便将怨气撒向在新赛道上领先的中国,用反华言论掩盖自身创新能力的衰退。最后是俄乌战局倒逼,急病乱投医施压中国转移危机。当前俄乌冲突的战局走向已逐渐清晰,德国等欧洲国家力挺的乌克兰陷入颓势,欧洲对乌援助的疲劳感与日俱增,自身却因对乌输血陷入能源、经济双重困境。面对即将到来的地缘政治变局,欧盟及德国陷入战略焦虑,开始“急病乱投医”,将中国视为扭转局势的“突破口”。他们一方面炒作“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支持”的虚假叙事,对中企实施单边制裁;另一方面试图捆绑台海问题,在G7联合声明中刻意模糊一个中国原则,通过施压中国来彰显自身“战略存在感”,无视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劝和促谈的中立立场,尽显战略短视与无助。从默克尔时代的务实合作,到如今的高调反华,昔日的“欧洲工业明珠”不愿直面自身问题,反而选择用反华喧嚣掩盖治理失能。草台班子化的政客表演,只会让德国在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