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乌军守军死不投降,俄军突击队打红眼了!俄军特种兵当场射杀了3名被俘的乌军士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16 20:08:39

红军城乌军守军死不投降,俄军突击队打红眼了!俄军特种兵当场射杀了3名被俘的乌军士兵,全部都是背后开火,爆头击杀!红军城大战已经持续一年半,俄军付出了极大损失,已经占领红军城市区90%区域。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踩踩红军城的烂泥地。这座被炮火啃得只剩骨架的小城,是顿巴斯地区的“血管总闸”。 H-20公路像主动脉一样穿城而过,和另外两条主干路在这儿拧成疙瘩,重型坦克开过来都能转得开身,北边的铁路枢纽更狠,没打起来时每天200多节货运列车呼啸而过,乌东前线七成的炮弹、汽油和压缩饼干,都得从这里过筛子才能送上去。 现在俄军把城区围得只剩个小缺口,乌军的补给车想进来,得顶着炮火冲三道封锁线,可就算这样,他们还是攥着西南角的工业区不撒手。 红军城的分量远不止交通便利那么简单,它是乌军顿巴斯防御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相当于整个防线的“腰眼”,一旦被掰断,北边的“乌东四要塞”就成了没奶吃的孩子。 这四座要塞城市串联起50公里的防御带,所有的弹药、燃料甚至士兵的换防,全靠红军城的铁路和公路转运,没了这座城,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这些所谓的堡垒,不出一个月就得弹尽粮绝。 更关键的是,红军城往西几十公里就是乌克兰腹地的大平原,俄军要是站稳脚跟,装甲集群就能顺着公路一马平川冲进去,到时候乌军再想组织防线都难。 所以对乌克兰来说,这地方丢不得,泽连斯基几次跑到前线打气,说这是关乎主权尊严的红线,就算拼光精锐也得守。 可守起来哪有那么容易,俄军为了拿下这块硬骨头,把4个集团军的精锐都堆了过来,总兵力达到16万,而乌军能凑出来的防守力量撑死6万,兵力差距快到3:1。 俄军的火力更是碾压,光坦克就拉来了500多辆,火箭炮180多门,每天倾泻的炮弹数量是乌军的五倍还多,其中专门用来拆楼的FAB-500滑翔炸弹,一半以上都砸在了红军城,这种炸弹一落地,连钢筋混凝土的厂房都能炸成粉末,乌军士兵躲在里面也难逃一劫。 乌军能死撑一年半,靠的不是兵力和火力,而是把整座城变成了一个巨型堡垒,他们早就把平民撤空,把每一栋民房都改造成了战斗工事,窗户封死留射击孔,楼道里布满反坦克地雷和铁丝网,街道被挖成战壕,汽车残骸堆成路障,俄军的坦克开进来就成了活靶子,只能一点点推进。 西南角的工业区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这里的厂房都是冷战时期建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墙体厚达半米,炮弹打上去也就留个坑,乌军还在地下挖了纵横交错的通道,像老鼠一样在里面穿梭,俄军占领了地面,地下还藏着不少守军打冷枪。 这场景让人想起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当年乌军在那里靠着地下工事守了三个多月,红军城的工业区简直是翻版,只不过规模更小但防御更密集。 有数据显示,红军城战场上日均交战几十次,俄军虽然控制了90%的城区,但每平方公里的推进都要牺牲上百名士兵,相当于用士兵的尸体铺出前进的道路。 之前巴赫穆特战役被称为“绞肉机”,乌军伤亡14万多,而红军城的惨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俄军的伤亡数字虽然没公开,但从他们不断增兵的情况来看,损失只会更大。 长时间的拉锯战把双方都磨得没了耐心,俄军突击队每天面对的都是冷枪冷炮,战友可能前一秒还在说话,下一秒就被楼顶的狙击手爆头,这种高压环境让士兵的神经紧绷到了极限。 拿下90%城区却迟迟不能彻底占领,付出的巨大牺牲和缓慢的推进速度形成强烈反差,怒火和挫败感在士兵中蔓延,这才出现了特种兵射杀被俘乌军的情况。 背后开火、爆头击杀,这种违背交战规则的行为,本质上是长期惨烈战斗下的情绪爆发,就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弦突然绷断,在那种眼里只有生死的战场环境里,理性早就被复仇的怒火取代。 乌军守军也不好过,被包围了这么久,弹药不够、食物短缺,士兵们缺医少药,很多人带着伤作战,精神压力同样到了临界点。 但他们知道自己守的是整个顿巴斯防线的命门,一旦投降,不仅防线会崩溃,还会打击整个乌军的士气,西方的援助也可能因此缩水,所以就算弹尽粮绝也只能死撑。 这种双方都没有退路的局面,让红军城变成了真正的血肉磨坊,每一栋建筑都要反复争夺,每一条街道都染满鲜血,一年半的时间里,这座战前只有6万人口的小城,硬生生被打成了双方意志和实力的角斗场。 现在的红军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烂泥里混着弹片和碎砖,无人机在头顶嗡嗡作响,炮火声就没停过。俄军虽然占了绝对优势,但想彻底拿下西南角的工业区,还得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乌军就算拼到最后一人,也未必会轻易投降。 这场战斗早就超出了一城一地的争夺,变成了双方战略意志的较量,每一个士兵的牺牲,每一次激烈的交火,都是这场宏大战争中残酷的缩影,而俄军特种兵射杀俘虏的行为,不过是这场惨烈厮杀中,人性被战争扭曲的一个小小注脚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